從江嘉良到劉國梁,再到現在還活躍在女子乒壇的高軍一路看過來。正膠的慢慢演變得已經很難再看到昔日伶俐的快攻了,正膠被弧圈壓制得失去了前三板的優勢,這里不說器材的問題,單從技術角度上來說,老式的正膠還得溶入新的東西,不然以后正膠真的廢了,沒人打了。
大球時代的正膠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我的感覺是需要攻防兼備。攻防兼備當然就包括了好的相持和對攻能力。一味的的正手發力和突擊好是好看,但往往帶來是高失誤和不穩定的感覺,而且比賽的節奏感也會有些單調。 下面我說說我看過的一些正膠流派,拋磚引玉。
我看過的比較好的正膠打法基本上有四種:
一種是以劉國梁模式的,可以稱做是正膠弧圈,先拉后打,這個可能比較符合專業隊的模式,先拉后打的套路大大增加了大球時代正膠的上手率和穩定性。
第二種是莊則棟式的兩面攻正膠,這個一般在老一輩中比較多,而且往往能打到比較的成績, 兩面攻的正膠確實有其優勢,只是現在都基本已沒有失傳,沒人練。當時問一老教練為什么不讓練反手,理由是反手攻雖然殺傷力大,但不及推檔穩定。中國式的反手還是以求穩為主,遠沒有韓國的反手攻來的犀利。業余里兩面攻的正膠好手一般相對多點。站位往往是站在中臺,接發大都是撩挑抹等,很少搓然后迅速轉入兩面攻,以速度取勝,對手一般沒時間做動作拉弧圈。業余屆以東北大汗老董和北京的白立賓為代表。
第三種是江的推攻模式,以正手輕挑上手為住,然后進入連續正手發力攻,在對付弧圈上也多了一定的手段。這種打法對于身體的靈敏性和反應要求極高。業余界以羅偉和北京的王秀昌為代表。
第四種是高軍摸式正膠,這種模式的正膠是一種很奇怪的打法,基本以控制為住,偶爾有幾個冷不盯的打你幾板,推擠切運用的得當和成熟。可以很好的跟弧圈球對抗,高大媽現在還能打到這么好的成績有他一定的道理在里面。這種正膠基本上結合了長膠和正膠的優點在里面。具備了長膠的控制和正膠的攻擊力。打這種人比較難受,一般都要基本功和心理相當好。業余屆從這種打法演變出來的也有很多,接發動作也都很怪,基本以怪為主,任何球都讓你借不到力,而他卻全在借你的力。基本上抓你弱點打球的。輸給這種正膠的人一般都服氣,覺得有力都沒使出來。這種打法的人有個特點:遇弱不強,遇強也不弱。業余屆老解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業余的正膠如果沒有太多時間打球,還是覺得學習高軍的打法比較實惠,比賽能夠比較穩定的發揮水平。而且手感比較好積累,畢竟控制型的不靠太多的搶, 業余的也沒經過系統的訓練,總有幾個點是盲點,控制好了后再加上戰術運用的好贏球還是比較容易的。這個打法學會了吸封和加力推弧圈,基本就成攻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心理和戰術的運用了,跟經驗值有關,基本上靠時間磨出來的。
不過選擇何種打法還是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身體的條件決定。我曾在不同時期輪流模仿過江劉莊的打法,最后還是選擇了高軍式的打法。只是在正手位保留了一點傳統快攻的進攻和突擊。而反手位學習高軍技術特點是為了更好是與弧圈對抗。各中打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