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乒乓球隊對頂尖運動員的要求是“技術全面,特長突出,沒有漏洞”。這樣的要求對于業余球友來說,太過苛求,但樹立自己的“品牌”技術——突出特長,確是非常需要的。
1,我的特長我作主
平時大家一起談論某個球友時,往往三句話就概括這個球手的主要特點:那家伙發球不錯;那小子拉球太沖了;那哥們反手超強;那伙計反手橫打實在太變態……言語間,這樣的評價往往就是對你特長技術的肯定。
但擁有一身絕技,并非說明你就天下無敵了。一位業余乒乓球高手曾這樣自我評價:“如果碰到國家隊的球手,根本沒法打,首先就是吃球。因為和人家是全面的差距,每一項技術的水平都沒法比,單單一個發球就夠喝一壺了。更何況,人家進攻的質量和咱們不是一個概念,根本防不住。”
由此可見,特長技術的發揮也需要考慮技術等級的平衡,一旦超出了你的等級,你90%的技術都沒有對手強,單獨的某一種特長也救不了你。
2,如何確立自己的特長技術
這包括自己的身體素質條件,性格,對各種技術的掌握,自己在遠中近臺的各種技術運用以及表現,自己在和高手對陣時依靠的得分手段以及空檔和不足等等。
理論說這么多,其實也沒那么復雜。你平時練習的各項技術,比別人掌握得快,理解得深,運用得好的技術,其實就是你的特長技術。
定位:有些球友對自己的打法定位不清。
例如自認為是弧圈結合快攻的打法,可實際上他的主要技術結構是快攻,只是偶爾用正手提拉幾個下旋搓球。用快攻打法的技戰術,卻想著弧圈的路數,顯然是不合理的。
還有些人沒掌握好臺內攻球技術,卻在拼搶前三板,結果該拉的他打了,該打的他拉了,該發力的他減力,該減力的卻發力出界,造成失誤連連。
在認清自己的技術結構之后,一定要理性為自己的打法定位,不要跟風趕時髦。例如很多用橫板雙面反膠的朋友,追求兩面弧圈,可是正反手的弧圈根本拉不上幾板,有的連反撕和快帶都不會,還一個勁退臺,退臺之后腳步跟不上,為了上臺使動作大幅變形,結果水平越打越差,得不償失。
3,根據特長制定戰術
擅長發球:
可以在發球線路和旋轉變化的精研之余,進一步加強第三板的威脅性。
如果擅長發球卻不擅長臺內球,結果往往是進攻失誤,要么錯失良機被對方上手,所以臺內球的正反手挑,擺短,劈長,快搓,臺內攻球,反手擰……這些技術都必須掌握而且過關,才能和發球環節形成接續,對待出臺球正手要能拉能攻,反手要能撕能攻能擰。
那么,一旦這些技術里有某一項甚至某幾項被訓練的得心應手,形成特長球,那么在前三板的競爭中,就非常有優勢。
擅長在中遠臺位置擊球:
首先自己的線路要先打開,壓制住對手的變化,把戰術打簡單,盡快打成上旋球。
身形要根據自己的擊球及時調整,準備迎接下一板的進攻。例如擊球到對方反手位,而你此刻在正手大角度等球,這就是錯的;擊球到對方正手直線,而此時你仍然在反手位遠臺等球,這也是錯的。雖然這兩個例子都是很明顯的復位不好的問題,但是在業余圈里卻幾乎是人人必犯的毛病。
4,從業余中來,到業余中去
業余圈里最大的問題就是,球友們之間比賽,一板扣死的幾率非常大,“一板過”幾乎是一種普遍的思想意識,所以往往在扣球的時候力量大,動作大,身體重心和腳步都非常夸張,根本來不及復位,扣完球就喜歡擺著造型站在原地看著這個球打沒打死,如果沒打死的話再繼續,這就造成很嚴重的復原問題。
更有甚者,發完球就站在側身位等著,看這個球對方吃沒吃,如果沒吃再挪腳步去接球。發球的時候腦子里想的只有怎么讓對方吃這個球,而壓根不琢磨下一板怎么打。
這些都是造成下一板擊球準備不足的原因之一,而且都是業余圈里非常普遍的問題。
很多業余愛好者輸球多半是輸在思想意識上,輸在嚴謹程度上,輸在勝負心上。所以,要找出自己的特長球,然后為自己的特長球架橋鋪路,為自己的特長球設計戰術,挑選配套的技術進行組合練習,力爭提高每個球的威脅力,最終形成以特長球為核心的全面技術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