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度
坦白地說,進入Boost時代后,Rose系列球鞋的舒適度都并不那么出彩。
談及舒適度,前作Rose5和7都并不那么友好。Rose5勝在前掌空間寬闊,但是鞋面偏硬,而且內襯磨腳問題較為嚴重,配合很高的鞋幫,需要穿足夠長的襪子才能避免皮膚的摩擦;而Rose 7的舒適度恐怕已經飽受批評了,由于鞋長偏長加上鞋頭非常硬的材料,喜歡急剎的朋友會覺得大拇趾飽受摧殘,同時偏窄的鞋楦會帶來不友好的夾腳感,需要一段時間磨合方可適應。
與7代相比,Rose 8鞋型發生了大變化。前掌更為“圓潤”,減少了夾腳的可能性。鞋頭材質更為柔軟,一點都不頂腳趾。
透氣性方面,Rose 8是Rose系列進入boost時代后做得最好的,鞋面和鞋舌都有鏤空網布設計,雖然隔著一層內靴,但還是能感受到透氣性。
而重量方面,由于沒有秤,手掂而論,Rose 8比Rose 5和Rose 8都要輕很多很多很多,這點是最為驚喜的,因為自從搭載boost開始Adidas似乎就已經把“輕無敵”時代的成果一筆勾銷了,籃球鞋的boost越墊越厚,鞋面也越加越厚,穿著Rose 7打球打到體力下降的時候竟有一種拖著一塊鉛跑動的感覺……而Rose 8的“輕量化”設計讓我有種夢回4代的感覺。 但畢竟boost本身就是一個偏重的科技,穿著Rose8打球時還是能感覺到中底的“分量”,特別是鞋帶綁不緊包裹性的佳的時候,會有一種拖著Boost中底走的感覺。
雖然修正了Rose 7諸多關于舒適度的問題,但Rose 8鞋面的變化卻又引入了另外一個新問題——“塑料鞋面彎折處”。
不過經過兩天時間的磨合之后,這個咯腳的問題就沒有了,Anyway,這點小問題通過適度磨合還是能解決的,可以看出Rose 8 對Rose 7飽受吐槽的諸多舒適度問題都有了改進:不再撞腳趾,不再夾腳,不再壓腳背,不再沉重,透氣更好,重量更輕,舒適度這一點的進步不是一點點。
中底
從Rose 7開始,Adidas的高端籃球鞋都普及了全掌boost的中底配置,拉開了爆米花的新時代。而全掌Boost的設計也延續到了Rose8上,標志著8代依然是Adidas頂配的籃球鞋之一。
當我第一次穿上Rose 8的時候,我驚了:前后掌都軟得“下陷”,有種軟綿綿的踩屎感,這可是我在boost籃球鞋上從來沒遇到過的。
可是當我走幾百米到達球場后,這個過程中這種明顯的柔軟感也漸漸衰減以致于失去:個人推測(1)可能這種下陷感只是還沒踩踏的鞋墊帶來的;or(2)我適應了boost的感覺。
Rose 8的boost中底感覺上比前幾代的Rose都要厚,無論是打球還是走路,前掌有輕微柔軟感,后掌柔軟感更明顯一點。8的前后掌Boost的厚度是三雙Rose球鞋中最厚的,所以腳感也是三雙Boost球鞋中最柔和的。但這種柔和感也因場地而異。在比較軟的木地板上,基本沒有感覺到Boost帶來的回彈;但在塑膠地或者水泥地這種比較硬的地板上,用力突破的時候能感受到前掌boost的輕微回彈,而后掌Boost則韌性十足,落地時甚至能感覺到Boost壓縮然迅速回彈的過程,有點像彈簧。
手中的Rose 5是第一代引入爆米花科技的Rose系列籃球鞋,3/4掌的boost其實和全掌boost差不多了,它的特點是前后掌高度差,前掌比較硬,后掌boost則非常厚,落地時能感覺到明顯的形變感;而Rose 7的全掌7則以均衡著稱,前后掌的高度差沒那么明顯,前掌不軟不硬,后掌略軟。和前作相比,Rose8的boost是我目前遇到過最軟的boost了。
場地感而論,籃球鞋的Boost都要一定厚度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場地感肯定和超輕時代的Quickzone沒得比。8代場地感因為中底厚度的提高顯得稍差,在一向以場地感著稱的Rose系列中,我還是第一次遇到“拖泥帶水”的感覺。不過考慮到更軟的緩震,我是愿意放棄這一點場地感的。
保護性
對于Rose系列,可能大家更關心的是Boost中底,但在本人看來,自從5代開始,除了爆米花的引入之外,Rose系列最能吸引我眼球的其實是其一脈相承的強大保護性。
從羅斯出道時強調的“輕無敵”,到boost時代的“鐵袈裟”。可嘆的是羅斯也確實從當年豪奪MVP快如閃電的追風少年,到了天妒英才,反復傷病的生涯轉折點。不過正如我多次強調的,自從Rose5應用了boost科技并且瘋狂地強調保護性后,羅斯確實也沒有再遇到報銷性的傷病了,而羅斯系列的保護性也“獨樹一幟”,在越來越薄的籃球鞋市場中成為了“保護性”的代名詞。
鞋幫高度是羅斯系列的特色,雖然7代也推出了一些不錯的低幫版本,Englewood系列也以低幫姿態示人,但羅斯在競技場上只會穿著高幫的版本(如果你細心觀察還會發現他只穿主色調為球隊主場色和客場色的球鞋)。和前幾作相比,Rose 8的鞋幫又是性能滑坡最為明顯的一part。
填充物量依然厚,但“質”在下降,Rose 7的鞋幫可是厚厚的GEOFIT材質啊,但到了8代只是普通的內襯材質了。而整個鞋幫的支撐也只是依賴塑料鞋面本身的強度,遙想當年Rose5和Rose6的鞋幫上可是有EVA或者TPU固定的……
后跟大面積TPU的不翼而飛就不提了,傷感……球鞋現在只靠這么半圈小塑料和內置的一塊小TPU支撐。
實戰而論,比較薄的填充物確實帶了腳踝包裹性的困局,需要拉緊鞋帶而且穿中等厚度以上的襪子才能保持保證貼合感。后跟大TPU的確實讓后跟的穩定性下降了些許,但得益于黑色的小塑料片還是很穩的。
Rose5則是非常高的鞋幫外交EVA支撐,腳踝支撐性max,突破時都會感到束縛感,很有一種中鋒鞋的感覺;而Rose7的鞋幫運用了GEOFIT材料,但材料本身偏軟,并沒有太出色的支撐性,Rose7的“鞋幫支撐性”是甚至比8還要差
中足TPU
Rose 8直接援用Crazy Light Boost 2016的中足TPU誠意確實略顯不足,但相比起7代的TPU外露面積縮小而且位置居中可能有抓地力方面的考慮?按照經驗來看,Rose 7和CLB的中底TPU支撐板都是貫穿整個鞋底的,如果Rose 8真的沿用了CLB的TPU配置上來說還是很足的。實戰中做動作的時候,還是能感覺到Rose 8的中足TPU承托盤對中底的約束,穩定性優異。
Rose7的TPU效果和8代差不多;而Rose 5的中足TPU并不太夠用,前后掌的高度差有點大,而中足TPU比較靠下,實戰時偶爾會有腳掌酸軟的情況。
防側翻設計:Rose 8直接延續了Rose 7系列防側翻上延包邊的設計,雖然作風上沒有Rose 7那么粗獷了,從Rose 7無處不在的“火苗”設計,到Rose8無處不在的圓潤感(個人很喜歡圓潤的東西)。
實戰中,Rose 8的防側翻表現正常,由于防側翻塑料材質的上延,突破的時候鞋面外側的支撐性也很穩固(對于塑料鞋來說這點還是不錯的),性能比5代“小巧”的防側翻要好很多,但比起7代bug級別的防側翻還是有差距。
包裹感:5和7引人不滿的原因,就在于偏長的鞋長,前掌有一段多余的空間,如果鞋帶綁不緊的話腳趾會狠狠地撞到鞋頭上,而5和7的鞋頭恰好又很硬……從鞋長來看,三雙同等碼數的Rose并沒有顯著差距。
但是,得益于修長的鞋型,Rose8穿進去之后你會發現Rose 8的鞋內空間明顯小于其它兩雙,Rose5和7那種空空蕩蕩的感覺終于不復存在了。而且鞋頭的材料也經過修正,雖然依然有腳趾保護片,但是其硬度明顯下降,所以再也不會有頂腳趾的問題發生。不過踝部包裹性并不是頂尖,主要是鞋帶比較容易松,而后跟腦殘的“尖尖”設計又給了踝部一個“滑落”的空間,因此穿著Rose8打球需要主要鞋帶一定要綁緊。
綜上,從5到7,Rose系列經歷了一個越來越像“中鋒鞋”進化的過程。而重拾了“輕量化”的設計后,Rose8終于更像一雙后衛鞋,鞋面更為輕薄靈活的同時當然也導致了保護性的下降,但高高的鞋幫,大面積的TPU,不錯的防側翻讓它的保護性依然是高于平均水準的。
外底
Rose 8并沒有全盤照搬Crazy Light boost的穩固,紋路呈現出一種“輪胎”的感覺,這樣的紋路我還是第一次接觸,頗有新意。
Rose 8紋路深厚,材質也偏硬,估計會擁有全掌boost球鞋中最好的耐磨性。如下圖,在細水泥地實戰兩場后,發力處的紋路有磨損的跡象,但整體紋路依然是完好的。
耐磨度方面,目測Rose 8比起7將會有明顯的進步,圖中Rose7的磨損只在木地板和平滑塑膠地實戰過,但磨損已經如此觸目驚心了;而Rose 8的紋路明顯更粗更厚,材質也更加硬一點,在Adidas普遍“橡皮擦”的今天,Rose 8的外底已經是一股清流了。Rose 5自不消說,是一雙很耐磨的籃球鞋,本人選擇水泥地使用。
而抓地力方面,Rose7和Rose8的表現都是上乘,即使是在稍微沾灰的木地板上兩雙球鞋都能非常出色地完成任務,發出夸張的“吱吱”聲;大部分情況下Rose8的抓地力都是非常棒的,但Rose 8與7比唯一的不足是紋路稍寬,變向的時候偶有側向打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