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穿了較厚的毛巾襪,所以在上腳的片刻感覺正常碼的
Nike Zoom Pegasus Turbo稍微有點擠腳,以至于在熱身階段并未將鞋帶系的過緊。在走動階段,說實話去掉碳板的ZoomX中底并未給我帶來過于夸張的腳感,這和上腳Nike Zoom Vaporfly 4%完全不同,想必這也是“Turbo”版本所產生出來的意義,那便是去除碳板,以便更加符合普通跑者的日常訓練。這一更加平易近人的做法的確在上腳初期便讓我體會到了。
在Turbo身上提高的可不只有一抹明亮的疾速條,而是整體性能的升級與體驗性上的優異感受。
不過到了跑動階段,這一上文所形容的“普通”腳感一下就煙消云散了。在跑動評測初期,Nike Zoom Pegasus Turbo給予我的感受就是,去掉碳板的它雖然在推進性與速度感上損失了不少,但由于10mm的前后掌高度差與12mm的前掌設計高度使其推進感還是要遠遠強于多數跑鞋。并且這種感受與鞋面的配合相得益彰,不會造成腳趾在鞋楦內過度前沖的不適。除了完美的設計,另一方面還要感謝那一抹明亮疾速條的功勞。
看似Nike Zoom Pegasus Turbo的鞋面設計非常簡單,但其實大有玄機。其鞋面與NikeLab Zoom Fly SP的半透明彈力編織材質一致,但其實在透明材質下,還有一層半掌內靴的網眼材料,雙層鞋面不僅提高了美觀與舒適性,并且提升了半透明彈力編織的耐久性能,這對于提高使用壽命是相當關鍵的一點。而疾速條盡管看似是薄薄的一層,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鞋面的韌性,保護腳趾,并加強夜跑的安全系數,非常人性化。
對于跑動的支撐性能我一直非常看重,這也是衡量一雙跑鞋是否優秀的關鍵,置于雙層鞋面之間的Nike Flywire飛線科技歷來都是提高包裹的關鍵科技,Nike Zoom Pegasus Turbo也不例外。在跑過每一處彎道時,都會感受到飛線牽拉雙腳的形變,把即將側移的腳掌拉回來,厚實的鞋舌與后跟同樣給予支援,這無論是對于哪一類型的跑者都非常之適用。外底也是延續了六角形釘狀紋路,抓地力可謂相當的出色。
說了這么多,終于要到中底性能了,可能多數跑者有所不知,Nike Zoom Pegasus Turbo的中底除了ZoomX材質,還加入了一層Nike React泡棉,這樣的做法也許在腳感上并未體現的過于明顯,但其目的是為了增強中底的耐久性與穩定性能。在跑動中,Nike Zoom Pegasus Turbo反饋給雙腳的感覺的確不是一味的軟,而是具有非常好回彈感的緩震性。在超過10Km的測試跑中,也沒有感覺到中底有任何踩實的現象發生,似乎中底褶皺情況也有所好轉。
說到最后,我還是想提出幾點不足之處,由于鞋面包裹性強,所以在走路的過程中大腳趾與鞋頭接觸過于頻繁,會發生疾速條壓腳趾的情況發生,也許這感受因人而異,但有條件的跑者還是最好在購買前先進行試穿。而另一個問題就是透氣性,盡管下面的一體式內靴使用了網眼材質,但在悶熱的夏季還是感受到了一絲在透氣方面的不友好。不過總的來說Nike Zoom Pegasus Turbo還是瑕不掩瑜,對于跑者的實戰還是提高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