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且耐磨的外底
相比于Explosive 2017,這次EB18的外底設計是一個升級的處理。抓地表現一如既往的穩,無論在室內還是室外抓地力的表現都不錯。在耐磨度方面EB18相比前作,在使用了ADIWEAR后可以說是有了巨大的進步。
不過目前僅有這雙火拼配色的EB18上有使用ADIWEAR,其他配色的EB18貌似并沒有ADIWEAR的標識,如果關心抓地和耐磨的朋友們,我強力推薦這個配色版本的EB18。
有韌性但是較薄的緩震
很多人都在認為boost屬于阿迪的頂級緩震技術,而bounce則降了一個檔位。這次在EB18上使用的Bounce,相比于最近出的羅斯9而言要稍微薄一些。特別是前掌部位,帶來的直接感受是非常近距離的貼地感,那些追求啟動第一步的朋友會相當享受這種感覺。因為Bounce材質的反饋是很直接的,你能感受到你的腳給了Bounce多少的力Bounce就會相應回饋多少的力給你,這一點相比Nike的Lunarlon要稍微給力一些。且區別于Boost和React那樣的軟彈,Bounce給你的回彈感受更多是一種韌勁,力量的反饋要更直接一些,而這種韌性的狀態相比較與李寧的Drivefoam,在材料的密度上又會降低,Bounce會更加的輕質。
然而Bounce也并不是沒有它的弱點,單位體積下的Bounce在緩震極限上還有缺陷,比如這一款使用了較薄一點的Bounce材料的Explosive2018,整體的緩震表現并不是強點,如果你是大體重、大爆發力,對緩震的要求較高的那類型的選手還是需要慎重。
不過無論如何,Bounce依舊能給你優秀的貼地感與輕質以及略有韌性的腳底感受。這是Bounce這項科技在籃球領域方面較為突出的優勢。
略有瑕疵的包裹
Explosive Bounce2018的包裹,整體來說是一個還OK的水平,不過前掌位置偏寬,如果穿著薄襪打球腳在鞋中很容易出現打滑現象,在穿著精英襪后效果會好一些。區別于歐文3的前掌,這次的EB18雖然寬,但是鞋型很扁,窄腳型的話可能會在鞋內左右移動,但不會有上下的晃動。而歐文3就是那種前掌又寬鞋頭又圓的存在,你會感覺自己的腳趾在鞋內能自由的移動,毫無包裹性可言。不僅僅是鞋楦寬,整個鞋的外底也做了一個加寬的處理,讓這雙鞋的防側翻在實戰上的體驗十分優秀,無論是急停變向還是轉身變向,都不會發生側翻,但是腳部卻有著明顯的側移。
這也再一次引出了被大家爭論很久的疑問:那就是側移和側翻,他們究竟是個什么樣的關系。我個人認為側移是側翻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如果發生了側翻,那必然會產生側移,但側移不一定會發生側翻。就我們XCin團隊幾個小伙伴的實戰反饋來看,即使出現了腳在鞋中側移的現象,大家在實戰時也完全沒有擔心過側翻的情況,十幾場球下來,也的確沒有因側移而導致的側翻現象發生。我不否認側翻和側移之間存在的聯系,但鞋底重心,以及大面積的防側翻的設計,等等因素結合之后,才是一雙鞋是否存在側翻風險的認證基調。但是穿上這雙鞋,會發生側移,還是感覺上不太爽,腳在鞋內有著一些移動,肯定不是好事情。這個點見仁見智,后面還會和大家聊一會兒。
我們再來看看后跟處,后跟的泡棉填充可謂是業界良心,整體比較厚實,能給你很足的安全包裹感和舒適度。除了泡棉填充外,后跟處還有個在腳背上部的魔術貼。實際穿著后,我們團隊一致認為,在這個位置上的魔術貼比在正腳背中的魔術貼要實用的多。當你拉緊魔術貼時,這個鞋子在腳踝處的感覺就像你穿著了一個護踝一般,很緊致很安全。
而且這個腳背上部的地方在實戰中不僅有效的固定了腳踝起到保護作用,也不會影響腳做正常的動作,幾場實戰下來,高腳背的幾個同事都沒有出現魔術貼崩開的狀況,但是也不能完全的代表這雙鞋的魔術貼不會開。初步魔術貼方面沒什么毛病,可常規的鞋帶卻要跳出來搞事情。
可以說這雙鞋最傻逼的一個點,就是這對超長的鞋帶了,至少比常規鞋帶多出了15cm的長度,在正常系緊之后,還是會多出很長一段距離,如果不注意鞋帶在實戰中的碰撞,鞋帶松了一些的話,在激烈實戰中被踩到鞋帶,那就直接倒地,不解釋了。加上靠近的魔術貼位置,鞋帶也是被粘得掉毛嚴重,強烈建議,有意購買這雙鞋的朋友,更換一對正常長度的鞋帶。
總結一下,阿迪的Explosive Bounce 2018 的問題點在于,前掌的設計過寬,會出現一些并不會導致側翻的側移,然后就是緩震的極限的不足。所以,基本上來說,更加的適合于那些前掌較寬的地板流的后衛們。優點在于鞋幫處的捆綁以及還不錯的腳底感受,但是給它定性為實戰利器的話,我覺得還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