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性能
在腳型適配的情況下,整雙鞋的包裹體驗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先吐槽一個點:鞋帶綁覆系統,這個鞋帶系統相當之復雜,穿過內外且不對稱還不在同一水平面,所以系鞋帶和解鞋帶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
其次整雙鞋的包裹屬于貼合夠用不壓迫,沒有那么緊致,對于大眾籃球愛好者來說還是很友好的,而且兩側通過鞋帶拉緊配合厚實精英襪的鎖定也不錯。一個大驚喜就是:阿迪不掉跟了。當然不是完全一點都不掉哈。后跟上下會有輕微的滑動,實際運動中感受并不大。
這個腳踝處的鞋帶孔真的絕絕子,根據你腳踝粗細以及腳背高低不同你可以選擇三個當中任何一個穿過來來防止掉跟。不過鞋帶不夠長,沒法都穿過去。
整個鞋面的包裹體驗就是舒適,合腳,無需磨合。鞋面支撐表現也很好,不過不確定后期Lightstrike Strobel衰減之后是否還能有這樣的側向支撐性。
中底性能
首先上腳能明顯的直接感覺到外底,而且是內外兩側大底形態都能感覺到,還能感覺出來內側比外側高的靜態體驗。運動一陣在打球中這個感覺會逐漸消失。
全新的中底體驗是軟韌,但有一點啟動時候的肉感,就是回彈速率慢的體驗,因為這雙鞋基本上腳就能感覺到中底和外底,上層有腳感,下層外底和推進片嘎嘎硬。又有場地感又有腳感但是又會覺得肉,有點斷層的奇怪體驗。
啟動的時候整個前掌還是很干脆的,但是總會因為中底體驗讓你覺得有點肉,然后兩塊推進片我這個體重和爆發是能感覺到它有但沒什么推進感,我68kg能把市面上絕大多數獨立防側翻角都吃掉的人也覺得有沒什么推進感。
其次這個中底打完球以后整雙鞋會變軟,剛性下降,放置一段時間會恢復,就是肯定會衰減,但是沒之前的Lightstrike衰減那么快了,但我個人覺得還是快,不如Bounce耐久度高。
外底性能
首先這個外底很吸灰,內場不吸灰的時候屬于即停即走,很快就吸灰,吸了灰就開始滑。
特別是外側區域急停滑的很明顯,還有變相突破內側腳蹬地也會滑的很明顯,所以如果你要內場,就找一個打理很好或者你有條件經常處理外底的場地。
耐磨相當可了,外底又厚,厚的隔著中底都能體會到硬了,70C的外底硬度不多說了,水泥地或者橡膠外場可以接著造了。
這里說一下外底的體驗。磨合開以后整個外底和中底的一體性還是明顯的,左右兩塊區域分別對應不同的發力動作,確實有數據加持的體驗,包括內外側的兩個彎折也是如此,是能提升一點靈活的體驗。
安全性能
這個結構的防側翻其實跟米切爾一代很相似,但是沒有一代那么穩那么大那么夸張,也是為了靈活犧牲了一點吧,在一定范圍內的支撐還是沒問題的,超過一定范圍就撐不住了,畢竟后衛鞋還是要偏靈活方向多一點。
抗扭的話左右問題不大,不過穿一陣衰減以后有明顯的抗扭下降,所以如果體重大的朋友選它可能會覺得抗扭不足。然后就是這個分離外底的結構在控制彎折點上確實也算做的不錯,不過衰減以后會有一定的彎折點靠后,當然我此前就說過彎折點靠近足弓不一定會拉伸足底筋膜,不靠近足弓也不一定不拉伸。
原因就是足弓提供彈射推進作用的異構TPU放置的位置是很好的。足弓內外側都有支撐,放置腳的過度偏移,同時內置在中底上方起到承托足弓和足底筋膜的作用。所以衰減后雖有彎折點靠后,但并沒有足弓酸痛的拉扯感。
整體來看米切爾4有點過于簽名鞋了,畢竟對于NBA球星來說,緩震性能并沒有那么大,他們都有自己的定制鞋墊和賽前打腳等等,而且腿部肌肉遠超過普通人。
所以米切爾4的外底需要你有力量踩實它進行制動啟動,中底的緩震又需要你有一定的自身肌肉力量去吸收沖擊,所以適配的朋友可能不是特別多。還是偏向一雙不必擔心安全性且耐磨的力量型后衛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