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聊一下包裹,米切爾1這個鞋后跟雞蛋仔的位置,相比較于優秀的AJ33SE后跟的擺放方式,這個雞蛋仔的擺放位置有問題,它沒有剛好卡到腳跟的位置。但是它大呀,因此長期體驗下來會是這樣一個過程:初步上腳,系緊鞋帶,后跟處的感受,甚至還有一點馬殺雞的感覺,不過這個馬殺雞,在后期會因為雞無力,越來越弱雞只有在當你用力去拉鞋帶的時候,才會有著被固定的感覺。
再來看到前掌,可能是為了配合這個寬大的外底,整體體驗下來,米切爾一代的包裹感受,雖然沒看上去那么不堪, 但是的確存在一丟丟不跟腳的隱患,主要是因為大屁股不夠緊實,后跟這一塊阿迪很少像耐克那樣,會有一點點內扣處理,難免會打滑不跟腳。
第二點,我們來聊球鞋的支撐:作為一個殘疾過的人,穿低幫球鞋是非常在意這一點。 米切爾一代在支撐方面,一個字形容:穩。
阿迪在支撐方面,給的料太足了。最近這種寬大的大底設計,阿迪從去年年底推出的N3xt L3v3l,Pro Vision,Marquee Boost,ProBounce Madness等鞋款,一直到現在的米切爾簽名鞋,都是這樣的一個寬寬寬大底設計,給人的感覺就是,吃啥都是辣的。
這樣寬大的外底,把整個腳完全托住,再加上這樣的中底上翻,這樣的側向支撐加固。簡直沒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完全滿足我們的防側翻三要素。再搭配上這個多層的鞋面,一層兩層還有額外的一層側向支撐鞋面。整體鞋面支撐,穩,中底支撐,更穩。無論是你歐洲步還是慢三步,它的保護不讓步。 所以我在穿它打球的時候,感覺就像坐超跑,非常穩。
不過要告訴大家一個不穩的事 ,這個配色的鞋面,毀了我兩雙白色襪子,內襯還被磨破了。這也是這雙鞋一個不小的槽點。
和大家說一下緩震方面的感受。一開始我是這樣想的,米切爾這雙鞋,用的全掌Bounce,不能奢求腳感。
結果,初上腳的時候,我竟然體驗到一點點AlphaBounce跑鞋腳感,軟彈舒適。再然后,實戰了幾次,它就回歸了常規Bounce的感覺。所以能調校的Bounce科技,在籃球鞋上的表現,很少會有像利拉德2代那樣的軟彈體驗。即使它看上去,有著這么肥大的中底。 又長著肥大的Bounce,它的整體緩震極限,對于身高173,體重卻有75kg的我來說,還是夠用的。不過對Bounce,大家還是不要抱有太高的期待, 85kg以上的小伙伴,慎重選擇。
最后聊一下外底,也就是大家關心的,抓地和耐磨,米切爾一代絕對算得上是優秀的水準。 有一次去球館打球。那個優質的室內橡膠和米切爾鞋底,相碰撞之后,每一下抓地都很實在,導致實戰中小碎步都使不出來。
耐磨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下鞋底,在我每天超過6小時的摧殘下,最容易磨損的后跟外側受力點,都沒有變平,可以說外底兩方面的表現相當不錯了。
450塊錢左右的球星初代簽名鞋,實戰利器,要啥有啥,它完全可以對其它大部分的中低端鞋款說: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推薦人群:由于米切爾一代的重量偏重,單只42.5碼的重量,在440g左右。所以介意球鞋重量,喜歡花哨動作,輕便靈活的朋友,可以去專柜試穿感受下,再做選擇。其他方面,無論是大體重后衛,喜歡低幫的鋒衛搖擺人還是內線選手,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