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
hyperdunk出了很多配色,因配色的不同面料上也有很大區別。絕大多數都是反絨皮,荔枝皮,或者漆皮。因為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漆皮的材質,畢竟是實戰派,所以就選了荔枝皮的。鞋面用的是一種類似于荔枝皮的人造皮質。鞋面不容易起褶皺,另外就是強度比較大,形變量很小。hyperdunk的兩大主要突破點有一個就在鞋面上。flywire。
flywire
flywire是一項nike用了超過5年時間研發的鞋面技術。其目的是為了達到輕量化的同時,不會對材料的支撐性受到削損。因為hyperdunk的主要代言球星是kobe,設計師eric avar也曾多次在和kobe的交流中聽到kobe需要輕量化鞋子的需求。flywire的基本原理是來自于現代橋梁建筑學。通過繩索懸掛式的設計,不僅橋梁可以達到更大的跨度,同時承重和穩定性也足以大大提升。nike的研發工程師將這一理念運用在面料的設計之中。
一開始,flywire只是很簡單的帶有特定走向的車縫線在一層人造纖維的材料上,然后研發部門發現用聚亞胺酯作為底布面料,然加上指定走向的車縫線和聚乙烯纖維涂層,做出了flywire的最終成品。flywire的很大特點是輕量化,面料的韌度還有形變量很小。這些對于球鞋在技術層面上的突破有重要意義。因為flywire不僅在讓像kobe一樣的球員通過削減一點重量來獲得千分之一的速度優勢,同時也在穩定和支撐性上不作任何妥協。但是我個人這只是個噱頭,我不認為是FLYWIRE技術的那些“線條”令鞋面那樣的堅韌和充滿穩定性和支撐性,相反我更覺得是FLYWIRE技術的“載體”那層PU層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FLYWIRE技術多少有些擺設的意思。我在突破時雖然確實可以感到鞋面提供了很好的支撐,但是個人覺得與FLYWIRE技術關系不大。
鞋帶
鞋帶系統中規中矩。9個穿鞋帶的系點是很多傳統籃球鞋的設計。8孔式加上一個隱藏鞋帶點不僅均勻的分布在腳面上側,同時在踝骨處的隱藏點可以很有效的讓鞋帶在系緊之后不會感覺很勒腳。鞋帶的寬度距離也很合適,作為一雙全能的球鞋,這種寬度也難怪讓nba中任何位置的球員都選用。
鞋舌
鞋舌是很簡單的網眼式材料,透氣性還算可以,但是輕量化和包裹性是最主要的特點。傳統的鞋舌都是由3到4層不同材料組成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在系緊之后腳面的鞋帶壓力造成的不舒適。但是hyperdunk的鞋舌準確地說只有兩層。因為鞋舌的填充材料只是彈性尼龍纖維。這種材料同時也讓高幫的鞋舌不會在踝骨以上的部位產生對腳的磨擦。鞋舌上的logo因產品系列的不同而異。Tb(team basketball)是專供學校的比賽用鞋,所以會有elite字樣。普通版本是hyperdunk字樣。Pe版本則會根據球員的不同而特殊定制logo。
鞋跟
鞋跟也打破了傳統的設計理念。傳統設計中會在后跟內層有tpu承托片,目的是為了提供后跟的穩定性和包夾性。而hyperdunk則在外側添加一塊eva材料來穩固的同時也在美學上巧妙的隱藏了后跟兩個flywire panel的縫合軌跡。另外,因為u字形的延伸可以覆蓋高踝骨的后側,這個設計也讓腳踝整體上更加的穩定。
鞋幫:
設計師很強調鞋的保護性能,從2k系列中他本人對高幫的信任就得以體現。盡管是高幫設計,但是鞋本身賓不代表就不適合后衛了。因為踝骨部分的鞋面很薄,加上那個隱藏鞋帶的切口設計,讓整個腳踝仍然保持很好的靈活性。這種設計類似于你穿一雙底幫鞋,但是你會穿上護踝的道理一樣。踝骨以上的保護和踝骨以下是分開的,這樣不會一個角度的鞋帶設計而讓腳面有不適應的感覺。腳踝處的三角切口是2k系列中huarache概念的一個延伸,目的是為了減重。
中底
輕量化是hyperdunk的設計核心之一,而hyperdunk中另一個技術上的革新就是中底的緩震技術—lunar foam。Lunar foam是一項nike和nasa共同研發的緩震材料。起初作為宇宙飛船座椅的緩沖靠墊材料,lunar foam本身需要盡可能的減少宇宙飛船的負重,同時要提供最大的支撐和耐抗性。Lunar foam是在傳統的eva中混入一定比列的硫化橡膠,從而在不丟失eva本身很好的反彈性的前提下,減小重量(輕于普通phylon 30%),增加材料的彈性勢能。前掌的內置lunar foam和傳統的zoom的嵌入位置是相同的,但是據一些nike的產品測試資料說這種材料可能對于職業運動員來說表現性能不如zoom,因為在高強度的跑跳運動中,lunar foam會逐漸被踩平。而Zoom只要氣墊不爆,反彈效果是不會發生任何變化的。至于后掌的zoom,我想就不用過多的說什么了,一如既往的好用和實際。
彎動槽
中底上的另一個特點是前掌內側的彎動槽設計,設計師在2k4到2k5的衍變中曾經運用了free的理念增加了很多前掌的切槽,讓鞋的彎曲性能大大的提高。而在hyperdunk上,這個切槽設計雖然很小,但是讓鞋的靈活性有所提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重量。
外底
這是nike少有的非人字紋外底設計。對于職業選手來說,只要木地板的質量和清潔度比較高,一般情況下任何鞋是不會打滑的。很多鞋會因為橡膠的成分一樣會很粘地,換言之,和地面的磨擦系數很大。Hyperdunk的塊狀紋理在木地板上的表現很出色,并沒有出現過于粘地的情況,另外橫向和縱向的切槽也還算符合腳的運動規律。但是在外場Hyperdunk的紋路回本小石子填滿,從而影響Hyperdunk的抓地性,而且Hyperdunk的耐久性也是個問題,因為Hyperdunk外底橡膠的強度和厚度都太差強人意了。
外切
后跟向外有略微的延伸,就像我們在2k5,zoom kobe 1上看到的一樣。這種設計最早被廣泛運用在跑鞋之中,但是近年來也成為球鞋的主流趨勢之一。略微上翹的后跟接觸部分給腳提供了在落地剎那的第一時間的反饋。前掌外鰭的設計也是近年來nike鞋上的一個常見之處。考慮到橫向移動的特性,這個設計讓腳在作變向的時候提供更大的接觸面,這樣讓運動員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動作。
后跟T形結構
后跟T形結構切槽的外底設計是kobe本人的一項要求。通過將后掌區域一分為二,讓腳在與地面接觸的時候更為靈活,鞋的接觸面積更大了,運動員變向中摔倒的可能性也就有所減小了。此項設計在ZOOM KOBE 4里有所延續。
前支撐點
前掌的球形支撐采用了人字紋的設計,讓腳在轉身的時候擁有更好更靈活的支撐。而且此處運用人字紋也是保守的考慮,在外地最受力的位置應用最可靠的紋路。
總結
我個人不太習慣用分數來衡定一雙鞋的好壞,因為很多設計的細節上是無法客觀的給取意見的。根據個人的需要,可能有的鞋適合別人并不適合我。后跟的zoom感覺不算很明顯,但是在落地的時候腳后跟從來沒有出現不適的情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yperdunk不像很多新鞋一樣需要磨合幾次才可以達到球鞋的發揮期。我第一次穿hyperdunk就是在常規訓練中練習突破等等需要很多變向和跑動的動作,鞋給我了很好的支撐,舒適。輕量化是很明顯的感覺,特別是對于我打內線來說,鞋子太重有時候會讓腳過早的產生疲勞感。Hyperdunk其實缺點也有一些,比如說透氣性。我記得鞋子剛出的時候我就懷疑塑料式的聚亞胺酯材料會讓腳很熱,事實證明,如果你在穿著之后拖鞋看看,這層材料的內側會很明顯的留下汗霧。另外的弱點就是lunar foam的反饋并不是像zoom一樣明顯,不過好像沒有任何技術迄今為止能夠超越zoom的彈性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