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問世已有20年了。它先以強烈的“上旋”面目出觀,一改往日旋轉要素中“下旋”稱雄的局面,并將乒乓球“旋轉”與“速度”的抗衡推向了新的高度。隨后,在空中左右橫飛的側旋弧圈球和落臺后兩側偏拐的順(逆)旋弧圈球相繼誕生,豐富了弧圈球的旋轉種類,提高了弧圈球的威力,使得弧圈球成為運動員克敵制勝的重要武器之一。
隨著運動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訓練和比賽中出現的一種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當弧圈球選手拉遠離身體位置的來球時,若用常規動作完成顯然已不可能,于是,有的運動員就在跑動中被迫將拉球動作做了些改變。奇怪的是,當對方回擊這種來球時,球觸拍后的反彈方向并非向上,而是朝下,常造成對方回擊落網的反常現象。這種現象似乎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運動員不僅可以拉出上旋,側旋或順<逆)旋弧圈球,而且還可以拉出與上旋性能截然相反的下旋弧圈球。事實若果真如此,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因為,采用相近的技術動作擊出兩種性能相反的旋轉球其威力要比只能擊出一種性能的旋轉球要高大得多。
拉下旋弧圈球時的準備姿勢與拉其它弧圈球基本相同。上體略含胸收腹,兩腳平行站立,比肩稍寬,膝關節內扣,腳尖面向前方。在拉下旋弧圈球時的引拍過程中,握拍法有了明顯的變化。即食指由拍前移至拍后,與其余三指并排頂住球拍后部。握拍法的這一變化使腕部在特定狀態下的完成動作的功能發生了改變。即當腕關節彎屈并伴有內收的狀態時,由于食指移至球拍后部,大大增加了運用手指調節拍形變化的范圍,利于擊球者將拍形控制在適宜的后仰角度,更好地完成拉下旋弧圈球的技術動作。
拉下旋弧圈球時自引拍方向是向后方。此時身體略向右轉,重心移至右腳。在引拍過程中,腕部始終處于微曲狀態,為下一個擊球動作環節的完成做好準備。
在揮拍擊球過程中,拉下旋弧圈球與拉其它弧圈球的不同之處在于,在來球的下降期擊球,擊球點較低,距離身體也較近,并且,由于拍形后仰,故而球拍觸到球的右側中下部。球拍觸球時的發力方向主要是向前。此時,因手臂擺動速度相當快,使拍這巳超過了球體反彈后向前飛行的速度。待球離拍后,手臂才隨勢向側上揮動,由于腕關節仍處于彎屈的狀態,當球拍揮至頭部前上方時,球拍正面朝向自己,在轉體動作進行的同時,重心移至左腳上。至此,拉下旋弧圈球的技術動作全部完成。
下旋弧圈球是存在于運動訓練與競賽中的客觀事實。發展這項技術動作并提高其技術質量不僅利于加強弧圈球的威力,也可進一步促進其它單項技術的提高。實踐證明:經過有目的地訓練,下旋弧圈球由過去一種應急動作練就成為運用自如的常規技術是完全可能的。
拉下旋弧圈球與拉其它種類弧圈球的某些技術環節有著較大的區別。拉下旋弧圈球時,應在盡力使動作外形與拉其它弧圈球相似的前提下,注意握拍法,擊球點,拍面角度,用力方向等完成動作時的特點,使其符合制造下旋球的原理,保證拉下旋弧圈球技術動作的完成和技術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