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3屆天津世乒賽丁松靈光偶現之后,"削球"兩個字在中國乒乓球界乃至世界乒壇沉寂了八年之久。這八年間,以弧圈球為代表的攻球技術又有了長足進步,對弧圈球的發展與制約,成了中國乒乓球的核心話題。無論是中遠臺相持能力的強調,還是直拍反面技術的革新,都沒有脫離這一范疇。相比之下,削球這一防守型打法淪落為少人問津的偏門,這在代表最先進技術的男子領域尤為明顯。
在2003年巴黎世乒賽上,由于朱世赫,陳衛星的崛起,特別是當他們一路過關斬將,先后拿下莊智淵,王皓,馬林,格林卡等打法各異的名將時,中國隊感受到了來自削球打法強有力的反撲和威脅。于是,有關削球打法的合理性以及削球手的培養等問題成為2003年中國乒壇的焦點話題。誠然,八年的光陰,足以讓削球打法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中找到前進的支點,再度攪動乒壇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與足球,籃球等大項相比,乒乓球有它的特殊性。足球,籃球比賽中防守方的失誤會直接造成失分,而進攻方的失誤卻不會直接造成防守方的得分。乒乓球則不然,進攻方失誤即等于防守方得分,這一天然分野決定了乒乓球防守型打法(削球)存在的合理性,削球打法可以少進攻甚至不進攻而贏得比賽。在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早期,當進攻技術未臻完善時,削球打法是絕對的主流,充分體現了乒乓球技術在攻防關系上的特殊性。
黑格爾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合理的不一定就是存在的。在攻球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削球打法的生存空間日益逼仄乃是不爭的事實。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每一種打法的興衰沉浮都有自身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本文試圖從削球打法的內部規律和外部環境入手,為該打法的未來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希望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雖然削球打法有轉與不轉的擾亂技術,但利用穩削制造強烈的下旋旋轉籍以制約對手的進攻卻是削球打法立足的根本。所以,旋轉的強弱是削球技術科研的重點。理想化的論點認為,既然弧圈球有強烈的上旋,那么反向的削球應該能達到下旋的同樣轉速。
這里有這樣一份實驗報告:九十年代初,以國家隊的王浩和國青隊的丁松這兩位當時的頂尖削球手為實驗對象,他們加轉削弧圈的平均轉速為83.3轉/秒和103.0轉/秒,最高轉速是106.9轉/秒和120.7轉/秒,接近正膠的弧圈轉速(平均121.6,最高136.8),但大大低于反膠弧圈轉速(平均137.2,最高155.0)。
理論上講,削球旋轉不會強于弧圈。這里有三個原因,第一,削球離臺遠,有相當一部分作用力用于球的平動,這樣會分散用于轉動的力量;第二,由于離臺遠,速度相對較慢,球到對方臺面時,轉速已不如出手時;第三,削球與空氣阻力作用后,球體下部產生的壓力大于上部(弧圈正好相反),所以下旋旋轉越強,越容易形成高球或出界。
以上的實驗證明,在同等條件下,削球的下旋與弧圈球的上旋相對抗,存在著一定的先天不足。目前來看,削球還無法突破這種理論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