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下一板球如何做好銜接,并且能夠保證有質量。這里面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重心轉換和步法。
還有一點就是要判斷具體的來球來選擇大動作還是小動作,來去處理下一板的銜接。比如說對方的球速比較快,那么你在銜接當中重心轉換的幅度,整體的動作框架相對小一點。
再一個就是要看您使用的技術,比如說使用小技術小球去處理,這一點的話肯定是要銜接快一點。如果說你選擇爆沖爆拉的時候,這個可能引板就要大一點,整體動作幅度要大一點。
因為當你在擊球過程當中還有下一板的銜接,尤其是大動作的時候,下一板的銜接會受到影響。但是這個擊球過程當中它都是相對的。如果說這板球你擊球質量非常高的話,那么他下一板回接的質量,還有對球的控制肯定就是很大的。
所以說要在如何保證銜接,保證威脅性的情況下,這個的把握就是根據平時的訓練,還有自己的技術特點最終來決定的。這就是第三方面關于如何做好銜接。
最后一點從調節的角度來說一下技術框架。首先第一點說調節性能。不管是運用什么技術,能夠打短球,長球;能夠打下旋球,能夠打上旋球,能夠通過調節來打不同的來球。
第二個調節,進一步的調節就是能用小動作小范圍的調節不要去用大幅度的調節。你像有些人打球,他可能能夠打過去,比如說用加轉吧,能夠拉下旋球也能夠拉上旋球。但這個動作一看,整個的動作反差就特別大,在整個過程當中這個合理性可能是不夠的。
一般來講的話就是這個調節是,能用板型的調節就不要去調節手臂,能用手臂去調節就不用大臂,能用大臂去調節就不要用身體,就是這個觀點。盡可能去用小動作,小范圍的進行調節。也就是說在你調整過程當中,越靠近手的位置,越靠近板的位置,這種擊球的合理性就越高。
再一點,在調整過程當中,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不是說亂調整。一般來講的話就是越靠后固定的地方,可能就越靠身體。一般來說,中遠臺的時候手臂固定的位置一般是在大臂,稍微再近一點,近臺,固定的地方就在肘關節。像小球呢,固定的地方可能就在手腕。這三個是根據不同的地方來去做固定。
像業余當中我覺得一般固定軸就是以這個肘關節,手臂的這個位置來固定就可以了,主要是 靠這個就可以了。實在是發力拉沖的時候,或者是中遠臺的時候,可能是大臂多往前送,這一塊來做這個固定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