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乒乓球比賽中,接發球往往被視作比較被動的環節。即使在采取無遮擋發球規則后,接發球的一方仍然有如覆薄冰的感覺。是后發先至還是先機盡失;是以靜制動還是受制于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員二,四板銜接嚴謹與否。
一,接發球的實施手段
1.主動性接發球
能夠直接得分或者為下一板創造機會的接發球稱為主動性接發球。接發球所使用的技術并不是主動與否的充分條件。以挑打為例,它并不一定是主動的。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速度及落點變化,它才能夠體現出威脅。搶拉半出臺是主動性接發球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往往出乎對方意料,令其準備不足。同時也具備了相當的殺傷力,而且能給對方的心理造成一定壓力。
2.中性接發球
如果接發球難以挑打,但又不能讓對方的第一板搶攻輕易打出質量,這時就需要運用中性接發球。比如晃撇可以在接觸球的瞬間進行變化,令對方產生誤判,沒有機會在調整。有時反常規的接法往往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對方發側上旋或不轉短球后,其下一板上手多半是準備搶攻上旋球或長球。這時我方若能控制短球,只要得手,也會令對方措手不及。在實際運用中,要注意針對對方的特點。若對方短球感覺好,就要主動送長,伺機轉攻;若對方長球威力大,則需控短制約,尋機突襲。
二,接發球的站位和手位
1.站位
接發球要根據自身的技術風格來決定站位。觀察當今頂級選手的接發球站位,多是離臺有一定距離(約一小步)。這樣當回接短球時,只需一步上前即可;當回接長球時,更有時間便于拉手引拍,進退有據。如通過對王皓和梁柱恩的比賽來看,我們會發現他們無論在離臺遠近,重心高低,站位角度都有所不同。這正是源于他們技術風格的差異。王皓正反面使用相對均衡,而梁柱恩的推擋較多,最接近傳統直拍打法。由此可以看出,根據自身的打法不同,選擇的站位也不同。
2.手位
接發球時球拍不低于臺面有利于加快出手速度,爭得先機。高水平對抗中多從短球打起,假如球拍初始低于臺面,回接短球時很可能受到球臺端部的阻礙而錯過最佳擊球點。而即使對方發出長球,再沉下球拍也不遲。對臺內球處理見長的選手來說,保持球拍的起始高度不可忽略。如王皓這樣有直拍橫打絕招,或者擅長倒拍怪板之類的變化,可先把球拍隱匿于臺面之下,以免對方在發球前識破你的接發球意圖。一旦對方的球發出,你就要及時提高手位,做好接球準備,以免怠誤戰機。
三,接發球的判斷
1.正確的判斷好對方發球的速度,落點和旋轉
要提高接發球的判斷能力,首先要深入了解發球技術。在熟練掌握自己特長的發球技術基礎上,還應該去練習各種不同旋轉,落點和速度的發球,看對手怎么去接你的各種發球,從中吸取經驗。當對對方的某種球用平時最拿手的特長技術也接不好時,應該大膽嘗試用其它的方法接,有時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總之在練習或比賽中應多看,多練,多思考,多實踐,以提高接發球的判斷力。
2.集中注意力盯住對方發球技術動作的細節
一般用余光就可以看清楚對方發球時上臂和前臂的揮擺動作。例如:(1)對方緩慢而放松地將前臂向后拉,然后快速地向前揮擺,就會發出急球,落點往往靠近底線。(2)對方快速向后用力引拍,然后向前擺動,在接觸球的瞬間突然停止向前擺動,這種球往往是落臺比較輕的近網短球,前進力小。(3)前臂上下擺動,往往會發出上旋或下旋球;前臂左右擺動,往往會發出左側旋或右側旋。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動作。
對于對方發球時的手腕動作,必須集中注意力去判斷。因為手腕的動作幅度不大,相比前臂動作不易看出。另一方面,對于觸球的一剎那間產生的旋轉變化,手腕動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看清對方手腕到底在發球時怎么樣“抖動”,我們就要首先弄清楚手腕的運動方式。
(1)當對方手腕動作和前臂擺動方向一致時,前臂擺動使球產生的旋轉,也就是手腕動作產生的旋轉。
(2)當前臂擺動而手腕固定不動時,那么前臂決定了此球的旋轉和速度,手腕可以控制落點,但不加旋轉。
(3)當手腕動作與前臂動作方向不一致時,手腕動作決定旋轉性能,前臂擺動決定球的前進力強弱。
(4)當手腕動作與前臂動作方向正相反時,手腕動作決定此球的旋轉,前臂則是迷惑對手的假動作。
3.提高接發球時腳下移動的合理性
接發球時沒有一步到位的捷徑可走,其步法大致需要完成三個環節:預動,到位,還原。
(1)預動:接發球時要先做預動,而不是“一步到位”。這樣可以縮短下一步的移動距離。假如沒有預動而是“一步跨”,這一步的移動距離勢必較長,會使身體重心大幅降低而喪失再次起動的靈活性。預動令觸球前的取位更合理,即使身體與來球間距離不遠,預動也是不可省略的。同時它可以減小重心調整的波動性。在擊球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重心調整,假如完全由靜止狀態突然直接起動到觸球,那么重心轉移的幅度過大,擊球的穩定性會明顯受到影響。
在提腳預動之前,身體重心先要做出微調。尤其是準備上步回接短球時,身體先微微前傾,讓重心壓在前腳上并略微提高重心。并步預動的步幅通常不需太大,但對靈活性要求很高,是最常見的預動步法。它不僅可以使重心轉換平穩,而且膝關節彈性十足,利于二次啟動。但要注意的是,在并步之前,很多時候與持拍手異側的腳要先在原地墊一下,為隨后的并步啟動做更有效的支撐。合理的預動是提高擊打穩定性的前提。但既然預動,就必然帶有猜測的成分,也就有猜錯的可能。因此合理預動的關鍵:一是盡可能準確判斷對方的發球;二是把握預動的時機,不能過于太早。
(2)到位:即預動之后的再次起動,這次移動的取位就是最終出手的站位。乒乓球是全身協調發力的運動,因此“到位”也需要上下肢發力要“同時,同向”。由于已經預動在先,持拍手異側腳基本只在原地輔助,所以二次起動主要依靠與持拍手同側的腳完成找位,它直接決定了出手擊球時身體與來球的距離是否適當。如果需要移動的范圍不大,從“預動”到“到位”之間也要盡可能流暢簡潔,減少起伏波動,避免影響擊球的穩定性。
通常來說,到位時身體重心會壓到持拍手同側腳上,因為這只腳是出手擊球的力量支撐。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到位”還伴隨著更為復雜的重心轉移過程。而且到位標志著還原的開始。當持拍手同側腳到位時,千萬不要一步“踏死”,而應要保持彈性與活動。到位出手時,腳撐內側用力著地,腳尖朝向右前方(左手持板則是反方向),與整個身體平面接近垂直,為隨后的迅速還原構成了強有力的支撐。
(3)還原:接發球后,需要還原的不僅是手法,更有步法。腳下還原及時與否,直接影響接發球與第四板擊球之間的銜接是否緊密流暢。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認為接發球之后步法的還原,就是下次擊球前的“預動”。接發球還原的過程要注意保持身體適度的前頃,令重心前壓(以前腳掌內側為重要支撐)。這樣有助于下次啟動,使銜接更緊湊;其次還原以后的重心也和取位息息相關,還原時身體重心是否能夠保持適度壓前,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還原的取位。
四,接發球與第四板銜接的關鍵環節
1.搓(擺)回接近網短球
搓(擺)是被運用最多的接發球手段。然而最常用的卻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特別是當來球落點位于正手或中路偏正手時,由于移動距離較長,時常會因為腳下移動不到位而影響手上控球的感覺,導致回球偏高。出臺或是因為還原不及時,被對方第三板搶攻時還會因為銜接不及而陷于被動,甚至直接失分。
2.接發球挑打
接發球上步挑打近網短球與上步搓(擺)的移步方式大同小異,同樣都要借助移動到位時重心的力量。所不同的是,搓(擺)時借助自身重心與來球觸臺反彈形成向下的合力以使球更低,更短,更轉。而挑打則是更多借助重心向前的力量增加挑打的威脅。同時,由于挑打后球已轉入上旋對抗,所以接發球后的步法還原要比搓(擺)更迅速。
3.上步搶拉正手位來球
正手拉球時,理想的站位姿勢應是左腳稍前,右腳稍后(以右手握拍為例)。這樣能為自右向左轉腰,為輔助發力留出空間。但上步搶拉偏正手位的半出臺球時,由于受球臺阻隔,往往只得在左腳稍后,右腳在前的狀態下出手。因此很容易在拉球后造成“重心后坐”。這時,上步的預動,到位步法與前述的搓(擺),挑打相差無幾,但如何在還原時迅速調整“重心后坐”以保持身體平衡就顯得至關重要。
4.側身用正手直接搶拉
側身接發球幾乎是每一位進攻型選手必備的能力。在實戰中側身搶攻時,重心轉移幅度大。如果不事先借助預動調整好重心,很容易在搶攻時身體失去平衡,導致回接球質量不夠。既以決定側身,那出手時就不要前思后想,而且搶攻的質量和對手下一板可能回什么樣的球,要做到心中有數。
5.反手接發球直接搶攻
對于亞洲選手而言,反手搶攻通常只是進攻的輔助手段,其最大的目的不在于直接得分,而在于為正手進攻開路。反手接發球直接搶攻重在兩點:一是保證在近臺搶到合適的擊球點,因為反手進攻的力量不大,就必須以出手快,落點佳制勝,所以擊球時間不能偏晚;二是接完發球的還原要么利于下一板的快速銜接,要么便于側身用正手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