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技術動作-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是肌肉的用力行為”。
因此學習,掌握乒乓球擊球動作是一個不斷追求合理用力行為的過程,而不是苛求“動作規范”的過程。
第一把鑰匙-下肢推動身體,軀干帶動四肢
依據“蹬地移動身體,轉腰用力擊球”的分工--在整個擊球動作中,腿的作用是支撐用力;腰的作用是轉向用力;手的作用的調節用力。
正手進攻動作身體相關部位的肌肉用力分工
1.左腿支撐身體重心,并以此為軸向后放轉腰(轉向用力)
2.轉腰用力帶動引拍的同時也帶動右腿移動。
3.身體重心迅速轉至找到合適位置的右腿上。
4.隨即以右腿支撐身體為軸向擊球方向轉腰(轉向用力)
5.當轉腰用力帶動手臂揮拍作用于擊球的瞬間。
6.握拍手操控球拍做調節用力,用以駕馭擊球的弧線軌跡。
第二把鑰匙-人體的關節結構都是速度杠桿
乒乓球擊球瞬間的動作用力就是手指操控球拍的“杠,旋”用力。擊球人的所謂“手感”就是指擊球瞬間手指駕馭球拍在“頂撥力”---“杠”與“旋擦力”---“旋”之間做差別用力調節的能力。
橫拍正手進攻擊球瞬間的“杠,旋”調節用力
1.擊球瞬間球拍在持拍食指向前的“頂撥力”作用下呈現向前的(杠桿)運動頂住來球。
2.隨即前臂帶動手腕,手指做內旋動作。
3.其作用力傳遞集中到食指。
4.操控球拍做“旋擦”動作,駕馭擊球弧線軌跡。
直拍正手進攻擊球瞬間的“杠,旋”調節用力
1.擊球瞬間球拍在持拍手中指向前的“頂撥力”作用下呈現向前的(杠桿)運動。
2.頂住來球,隨即前臂帶動手腕,手指做內旋動作。
3.其作用力傳遞集中到中指。
4.操控球拍做“旋擦”動作,駕馭擊球弧線軌跡。
第三把鑰匙-弧線是擊球命中的保證
制造弧線的摩擦用力與擊球前球拍頂部(拍頭)與來球的相對位置有關。低于來球的位置有利于制造弧線的動作用力,提高拍頭的位置就能壓低弧線的軌跡。
反手擰拉擊球瞬間拍頭提前低于來球
箭頭處可以看到反手擰拉擊球瞬間前球拍的拍頭部分低于來球的相對位置,從而確保了提供摩擦擊球的弧線。
正手快帶弧圈球擊球瞬間拍頭預先提起
箭頭處可以看到正手快帶弧圈球擊球瞬間前球拍的拍頭部分提起與來球的相對位置,從而確保壓低摩擦擊球的弧線。
解析乒乓球擊球動作的三把鑰匙:概念理解
擊球時間
當來球從乒乓球臺跳起后,其運動過程都會經過球的上升期,高點期至下降期三個時間階段,不同擊球技術需要把握住最佳的來球時間短擊球,以確保擊球的準確性和戰術效果,這就是所謂的擊球時間。
觸球部位
擊球瞬間,乒乓球拍接觸球體的部位就是所謂的“觸球部位”,包括頂部,中上部,中下部,底部和內側,外側等。不同擊球技術根據需要都有各自要求的不同觸球部位。
基礎用力
擊球瞬間的腿部支撐用力和轉腰用力作用于球就是技術動作的“基礎用力”,擊球用力合理可以保證擊球穩定。
調節用力
擊球瞬間在控制拍形角度和觸球部位的同時,手指和手臂配合,駕馭球拍做“頂撥”與“旋擦”混合用力動作,并提供不同擊球變化,主動調節上述兩種用力之間的比例,就是所謂的“調節用力”,當基礎用力作用于球,調節用力是確保準確和高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