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菲克,一位來自印尼桀驁不馴的天才球員,一位被英國著名解說克拉克贊嘆為"Master Class"的羽毛球藝術大師,其天馬行空的反拍技術一直被球迷津津樂道,"Mr. Backhand"的名聲不脛而走,在羽毛球歷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反拍技術一直是業(yè)余球友的難點,陶菲克動作標準,發(fā)力流暢,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參考,本篇就讓我們從多個角度賞析陶菲克的反拍中后場技術。
(1)高效流暢的步法
陶菲克多采用并步后退,以右手球員為例,左腳為啟動腳,隨后快速并步后撤,使身體先平移到位,這和正手位的后退步法十分相似,區(qū)別在于正手位先轉身而反手位是最后一步轉身,最后一步以左腳為支點,右腳自然跨前完成轉身動作。
這里有個細節(jié),移動要根據(jù)來球速度進行調整,切勿移動過快變成了原地等球,應該把握節(jié)奏,利用好蹬地轉身的力量,完成“腳”-“腰”-“肩”-“肘”-“腕”的一系列力的傳導。擊球完成后順勢右腳蹬地回動,快速投入下一拍。跟進速度在反拍技術中非常關鍵,沒有良好的跟進,對手并不懼怕僅僅幾拍的好球。
(2)協(xié)調細膩的發(fā)力
陶菲克的整體協(xié)調性和柔韌性非常出眾,充分體現(xiàn)了羽毛球的優(yōu)雅。上肢動作中,通過下肢產生的力量傳導到肘部時,肘部成為了“炮臺”,切勿以肩膀作為支點。此時手肘的穩(wěn)定是發(fā)力的關鍵,之前內旋蓄力的小臂此時可以盡情揮擊,將力量鞭打出去,整套動作一氣呵成。除了身體力量的傳導,陶菲克的手腕手指力量也運用自如,手指的擰動力量是他控球的關鍵一環(huán)。
(3)豐富多變的線路
陶菲克的反手后場出球隱蔽,與他的正手一樣有很好的欺騙性,這也得益于其手指力量的充分運用,通過手指控制拍面角度,增加擊球力度,陶菲克打出了精準多變的線路,其中反手直線抽殺如同網球天王費德勒的單反直線穿越球,是令人賞心悅目的絕招。
各種大斜線也是信手拈來,彈后場和斜線劈吊都是一絕。此外,我們也可以留意他中路小斜線的運用,這個角度的平抽球比較靠近對方肩部,肘部等令人難受的位置,可以增加對方回球難度并限制回球角度,無論是用于過渡還是突擊都往往收到奇效。
(4)敏銳的反手嗅覺
以前時有疑惑:從技術上講,專業(yè)選手的反拍技術都是千錘百煉,但為何陶菲克顯得如此突出?再三思索下,感覺突破點在于其對反拍的運用思路。
陶菲克把反拍作為銜接和組織進攻的有效手段,克服“反拍被動”的常規(guī)思路,突出主動意識,把反拍從“過渡性”提升到“進攻性”的層次,這是特別關鍵的心理準備。
通過反拍技術的運用,陶菲克達成一系列戰(zhàn)術目的:
1,運用反拍技術加強連貫速度,因為大幅度的扭腰擊球會導致動作還原相對緩慢,把握時機,通過正反手結合對對手產生持續(xù)的壓迫;
2,縮小移動范圍,減輕腰部負擔并節(jié)省體力;
3,運用反拍彈擊后場或斜線回球破壞對方網前跟進等。
因此,陶菲克的反拍是“理性”的選擇,而不是簡單的“秀操作”,這樣才會有穩(wěn)定,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