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勾對角的分類很容易,也很明確,無論從哪個角度劃分,基本都是兩大類。譬如正手勾對角和反手勾對角,上手勾對角和下手勾對角,主動勾對角和被動勾對角。后兩種分類有關聯部分,即一般的主動勾對角都是上手球,而一般的下手勾對角都是被動球。
我們說是一般,是因為現代羽毛球技術技巧包括戰術變化進化都是日新月異的,什么事情都不能絕對化。即主動球我也可以特意降低擊球點勾對角,而被動球勾出來的對角球未必也是被動的。至于
勾對角的基本技巧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展開研究和探討。
無論是正手還是反手勾對角,無論是上手主動還是下手被動勾對角,第一要求就是隱蔽性,突然性要好。沒有隱蔽性和突然性的勾對角無疑是自殺;勾對角技術尤其要求穩定性好,出球質量高,否則,勉為其難強行去勾對角,無疑會弄巧成拙;當勾對角技術成熟后,不能網前凡球就勾,要注意搓勾結合,推勾結合,會如虎添翼。
正手勾對角以借助小臂和手腕力量為主,控制好拍面,尤其是手腕要伸出去,亮出來,拍面有端起來的感覺。出球瞬間沉肘,揮小臂,收手腕三個動作一氣呵成。要注意的是,這三個動作幅度都比較小,即柔和又干脆的感覺。柔和是指整個動作框架和出球前的動作,干脆是指出球瞬間,最好能用到食指指關節的力量。
反手中上手快勾對角,相對比較簡單,只要控制好拍面,直接切擊球頭左側就可以了。這時候,手腕要并住,千萬不要松下來。切球頭時忌諱太厚,盡量薄一些。但薄卻要以吃住球頭為基本,否則就會“打滑”,失誤。核心還是在對拍面角度的掌控上。
之所以說快勾對角比較簡單,是因為在整個技術完成過程中,球拍拍面角度幾乎不發生什么變化;傳統意義上的反手勾對角,主要借助的是臂平面回擺和壓腕的力量來完成基本動作的。一般拍面跟球初始位置是搓放狀態的,之后突然回擺臂平面改變拍面勾球,出球瞬間記著一定要壓腕或者叫勾腕。這種勾對角隱蔽性大,尤其是在臂平面從平到豎再下沉回擺,讓對手很難壓準你的出球節奏。至于臂平面回擺之后的出手動作基本上和快勾對角相同。
注意勾球的時候,球拍中桿水平投影盡量和球網平行,甚至出現負角度。吃住球的瞬間,球拍整體是要以T頭為中心沿著球網平行移動的;好的勾對角特別要用到手指第一關節的力量,手腕只是稍微協調配合一下,關鍵則是肘部的下沉和臂平面的擺動。
此外,就是拍面切擊的角度和網面吃住球頭的程度了;如果是下手位勾球,一般拍面直接斜著去跟球,再直接勾出去就行了。剛開始學勾對角的人,多用下手位的手法勾勾上手球,也就是快勾對角法。等快勾技術熟練后,再嘗試標準的隱蔽性強的“晃拍式”勾對角技術。像李宗偉,安塞龍,因達農,戴資穎,王適嫻等很多頂級單打選手的下手位勾對角,同樣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這可能就是勾對角的最高境界了。
總體來說,正手勾對角是臂帶腕,腕帶指,而反手勾對角雖然也是臂帶腕,腕帶指,但此“臂”非彼“臂”,正手勾對角的“臂”指的是我們的小臂,而反手勾對角的“臂”則指的是我們的臂平面;還有就是正手的腕是從伸從亮到收的過程,反手的腕則是從松到擺和壓的一個過程。
說到底,勾對角強調的是一個“勾”,而這個“勾”字最終是要落實在我們的手指頭上的。正手是落在食指第一指關節和這個關節的指頭尖正面偏下一點點的,反手則是落在大拇指第一指關節指尖內側即偏虎口方向的位置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