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8/10
詹姆斯18low,本身的鞋型并不算討喜,但這個配色深得我心,一抹紫色大勾,顯然這次與Atmos的聯名應該是運用了之前Air max 1上的經典配色。
性價比:8/10
這雙配色稍貴,我入手的時候是600塊,現在基本都在550上下浮動。還有其他更便宜以及更偏向實戰的配色,只要300+,以這種配置來說,性價比還算是可以的。但如果不適配,性價比其實就是0。
舒適性:9/10
前react后max的配置舒適性拉滿,前掌上腳就能感覺很軟很厚實,后掌靜態下沒什么特別軟的感覺,只能感覺到重心偏高,壓馬路的話增高效果還是可以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低幫采用了前掌內靴的設計,導致前掌腳趾處有些擠壓。
抓地力:9/10
前掌鞋底是格紋加上一些花紋,后掌為小凸點。前掌抓地力很強,后掌局部抓地時,因為接觸面積小,剎不住車。個人感覺這樣設計基本上是用來進行前掌起跑時的加速,非常帶勁。這款配色采用生膠底,耐磨方面比一般配色的水晶底或者橡膠底強不少,但最容易磨損的是鞋跟外側的小凸點。
緩震:10/10
這點不用說了,肯定滿分。要擱以前,這配置只能說是中等偏上,但在目前減配的大環境下,這個配置能說是頂級了。前掌react泡棉中規中矩,穿久了之后沒有第一次感覺明顯,個人感覺有點類似于密度更大的肥龍。后掌270就不用說了,在落地時我這個體重可以說沒有什么感覺,緩震極限深不可測。
鎖定:7/10
鞋后跟有兩個小枕頭,但因為鞋跟比較硬且過于直線,初上腳會感覺有些掉根。前掌加上內靴包裹感受很不錯,甚至是有一點壓迫的,這也是為啥我前面舒適性扣了點分,前掌兩側外底的上翻也能夠很好地進行鎖定。
扭轉:10/10
前掌中段一直到后跟都有一圈硬質TPU,再加上270氣墊的加持,基本上扭不動,足弓的支撐也很到位,打球過程中并沒有出現足弓酸脹的現象。
保護性:6/10
這點是我想與大家討論的重要話題。不知什么時候,重心高的球鞋就成為了"導致崴腳"的眾矢之的,然后大家也就開始追求"輕量化,流線型,場地感"。我的觀點是,球鞋會成為崴腳的誘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正如我在疫情后的第一場球穿著AG2,在做防守橫移的時候都感覺腳快崴過去了,但是當我打第二場第三場時,能感覺到有崴的傾向,但自己能控制,沒有像第一場那么明顯。
回想原因:一是AG2前掌材料過軟,導致防側翻反而成為了一個支點,變成助側翻,這也就和狂潮4一樣,鞋的設計和用料都出現問題。二是太久沒有打球,腳踝的力量跟不上突然的強度。我認為第二個原因才是最根本的,如果一定會崴的情況(落在別人腳上等),無論穿啥鞋,就算不穿鞋打赤腳或者像NBA球員打腳等把保護性拉滿,都會崴,所以有意識的增強腳踝力量(像箭步蹲等)才是預防崴腳的根本之策。
回到這雙鞋,高配置導致其重心過高,前掌也沒有做防側翻的特殊處理,所以是存在一定風險的,非常不適合變相黨和靈活后衛。這雙鞋比較適合跑跳,直線切入,以及轉身,背身等動作,說白了,就是一純粹的鋒線鞋。我自己的腳踝力量還行,骨頭比較粗,所以在穿著這雙期間,沒有出現過崴腳等情況。
重量:5/10
雖然沒有確切地稱量過,但是很明顯,重量這方面是拖后腿的。在打球后期體力下降的情況下,能明顯感覺腳下很重,雖然軟,但已經沒有跳的欲望了。也許跟我這個配色所用的材料有關,像其他配色用的是工程網布,應該會輕質一些,更適合實戰。
優點:極致緩震,說不定以后很難再用幾百塊錢買到這種配置了。
缺點:重心偏高,導致適配面小,不適合如今的大部分人,完美駕馭此鞋需要身體較好。
個人感受:橫向的大需求背景下導致老詹的鞋價格暴跌,縱向對比下,也確實不如以前的lbjx,戰士等鞋款,這也凸顯了性價比還可以,對于大體重來說,壓街,打球都還是不錯的選擇。后衛建議略過,但如果跳投,背打,切入,搶板這種打法居多,且又是大體重,完全可以入一雙。我自己對這雙鞋還是比較喜愛的。
總結:其實不能說詹姆斯18low很垃圾,就正如你不能開著越野車賽跑,或者開著跑車越野,鞋子始終是一個外部條件,努力提升自己的身體強度,才是預防傷病,打好籃球的重中之重。回想一下,以前沒有什么錢,也沒有什么好鞋,穿著板鞋打水泥地,也沒見有多少崴到或者有大傷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