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點
(1)前后Zoom Air,緩震好不失啟動速度與貼地感
作為一雙超過15年前的王牌球員的簽名鞋,Zoom GP擁有前后雙Zoom也是非常合理的配置。雖然可能有人會說為何不是全掌Zoom,但我個人實戰經驗,無論是在我高中的時候穿這雙鞋打水泥地,還是現在穿著打室內木板地,都可以很自信地告訴你,前后Zoom緩震應付絕大多數沖擊是綽綽有余啦。
當然,Zoom GP的設計上還是偏向給地板流的控球后衛,它不可能像KD12那樣的彈,也不會像Boost一樣的綿密。它給你的緩震感是非常扎實,低調,夠用,而且實用的。它并不會犧牲太多前掌的貼地感,后跟也不會讓你覺得重心高。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
(2)橡膠外底,抓地力一流
說實話我已經忘記Nike什么時候開始推出水晶底了。確實,近年幾款球鞋的外底使用上,的確是水晶底更適合室內場地使用,這讓我不禁懷疑Zoom GP如今還能不能適應室內場地。結果我真是犯了大錯,它的抓地力應該是這半年我寫過的Nike籃球鞋里面最好的。
包括水晶底PG3,抓地力都沒有Zoom GP在室內來得優秀,然而Zoom GP配備的可是標準萬年不變的人字紋橡膠外底啊,所以事實證明了Nike的水晶外底除了材質漂亮之外,真的不一定在抓地力上會勝過橡膠底。
而這也再一次證明了我說過的,外底抓地力對于廠商來說,應該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部分,科技上要求相對于其它部分應該沒這么高才是。
(3)包覆性超強,支撐也非常好
Zoom GP當年推出的時候,極具未來感的設計可以說是緊緊抓住了眾人的眼球。在當時的我看來,外觀流線,而且在外側的一面看不太到Nike的logo,這在當時并不常見,基本上只有Jordan系列才能享有這么高的待遇。
雖然不是全掌內靴,但是外觀上,它也有一層皮,這次沒有簡稱了。這層皮,連接了一個塑膠扣帶,扣上之后可以將整層皮非常緊致的包覆雙腳。這個設計對於腳背不高,腳型略窄的球員來說簡直是天作之合,可以接近無限把你的雙腳包覆到最極致的狀態。
當然如果你的腳背較高,也可以調整松一點。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腳超寬,腳背超高,是有一點可能會被扣帶孔壓迫到的。
這雙是半掌內靴的設計,鞋舌是很有彈性的材質,可以非常的貼合雙腳。鞋帶不需要綁的過緊,可以用扣帶來做調整。鞋身則是很有趣的呢,外側是低幫,內側則是中幫,鞋身內側有隱藏了90年代末Nike喜歡給Gary Payton系列鞋常用的猴爪設計,幫助對腳的支撐。
其它方面,身為一雙頂級后衛鞋,前掌外側的突出,有很好的防側翻功能。中底之下這次應該是碳板沒錯了,可以說是誠意滿滿的抗扭轉支撐。當然后跟也有內置TPU,后跟上的五個點,也代表著當年Nike推出的alpha project,這個系列的鞋都是當年頂級款式的象徵。總之,這雙鞋的支撐完整到非常可怕,現在的籃球鞋恐怕沒有一雙鞋能媲美Zoom GP的功能完整性。
二、缺點
(1)人工皮革,悶到死
如果是在90年代末,當時這雙鞋就是無可挑惕,很可能就是10分的一雙鞋,至少也會是9.5分了。但是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雙鞋實在是太悶了。當然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畢竟包覆性堪稱完美,支撐性也很棒,非常完整的設計加上當年并沒有編織面,用的都是人工皮,悶熱是可想而知。
但是,在我個人看來,打個球不過就是2小時的時間,在我的留言中經常有人問我透氣度的問題。在我看來今天多數的球鞋都沒有這些問題,首先是材質的改進,很多今天的球鞋是編織面或是網布,透氣度都不算太差。
另外,90年代的球鞋還是以高幫居多,而如今Kobe系列帶起的低幫風潮,比起以往也是透氣的多。所以在我的測評之中,透氣一般來說都是我非常不關切的一環。所以這次提起悶熱的問題,主要還是跟現代的球鞋比較出來的結果,一般來說這并不影響場上的發揮,除非你是腳汗王。
總結
當我穿上Zoom GP,居然立刻讓我回憶起將近18年前第一次穿上這雙鞋的感動。還是個屁孩的我都能在場上清楚的感受到這雙鞋帶來的完美性能,而如今已經垂垂老矣的我在場上依舊為Zoom GP那跨越時代的優異表現而興奮。
情懷上,我想給它9.8分9.9分,因為它那完美的性能,酷炫的外表,時隔多年仍舊一樣有魅力。但考量到現代球鞋的材質進步快速,編織面的舒適與透氣,恐怕這雙鞋要說它完全沒有缺點也不行了。但是在我心目中Zoom GP是我這近半年測試過最優秀的場上款籃球鞋,我覺得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雖然分數未必比其它款式更高,但它全方位的保護與支撐,足夠好的緩震,超猛的抓地力,籃球鞋最關鍵的幾個重點它都發揮到極致了。Zoom GP絕對是老球迷,尤其是80后的球迷們不可錯過的一雙好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