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接發是發球和接發球的簡稱。發接發的站位,有三種,即站在球臺中間,站在球臺正手位和站在球臺反手位。其中站位中間還又可細分為正中間,中間偏正手和中間偏反手三種,站在正手位和站在反手位,也有一個程度的問題。站位中間,有利于打左推右攻和兩面拉,照顧范圍廣,球臺上少有空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發接發站在中間位一直是主流做法。
大概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在優秀選手中站在反手位側身用正手發接發逐漸流行起來。就發球而言,有文章披露,李富榮是第一個這樣做的吃螃蟹者。就接發球而言,我曾見過3個優秀選手排列在一起的準備接發球照片,以塞弗站的最偏,大約在距球臺左側邊線30厘米處。
乒乓球的正手攻,有揮拍空間大,便于利用腰部力量的優勢,所以依靠正手一錘定音的思維深入人心。站在反手位側身用正手發接發,利于四分之三臺甚至全臺使用正手進攻。
一般業余乒乓球愛好者能不能學優秀運動員流行的發接發站位,這要通過實踐來驗證。如果正手位的空當被人緊抓不放,自己步法不好,在移動中擊球不時出現偏差,就不能盲目照搬。當發球方在側身發完球后就迅速移步向正手位,接發球方有可能突然接向反手位,對發球方的正手搶攻進行牽制,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好,對發球方也是一個考驗。
站在球臺正手位用正手發球,在業余乒乓球愛好者中使用普遍,專業運動員中削球打法有一定的使用比例。進攻型選手王皓偶爾也這樣做。由于過渡球多在雙方的反手位進行,這種發球站位有利于下一板用反手擊球。
站在球臺正手位用反手發接發,下一板準備用反手擊球,業余界反手好的人有一定使用比例,許多削球選手喜歡這樣做。優秀選手里進攻型打法的奧恰諾夫應用較多。由于這種站位缺點明顯,如果接發球方將球打到發球方的反手位大角度,發球方用反手要將胳膊繞過胸前擊球,這比站在反手位側身用正手發球對步法的要求更高,變化一下未嘗不可,但使用不能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