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拍反面進攻技術的特點和作用
直拍反面擊球技術,有利于拍形的前傾,能充分發揮前臂伸的力量,所以,它不僅比反手正面攻球的力量大,而且可以打出用正面難于完成的技術,它可以撥,拉,彈,抽,挑。
二,直拍反面進攻技術要求
1,必須提高反面進攻技術的質量。開始偶然使用一板反面技術。對方不適應;時間一長,必被對方適應。所以,從長計議,唯有提高技術質量,才是良策。如拉沖弧圈球,應提高其速度與旋轉,不能只滿足于一般的水平。
2,必須注意反手進攻技術與其它技術的組合。尤應明確的是,反手位球一定要以側身攻球為主,而絕不能喧賓奪主。
三,直拍反面進攻技術動作要點
(一)反面快撥,可用于回接弧圈球,亦可在相持中與推擋結合起到變化節奏的作用。
1,站位與反手推擋雷同,左腳在前,右腳稍后,兩腳間距比肩略寬,離臺約50厘米。
2,向后引拍約20至30厘米,拍形前傾,手腕向左上方立起,以前臂發力為主,擊球的上升期,摩擦球的中上部,身體重心隨之從右腳移到左腳。
3,擊球時主要用拇指和中指發力,食指自然放松。
(二)反面弧圈技術,是五項技術中最主要的一項技術,具體包括:加轉弧圈,前沖弧圈和快撕三種技術。加轉和前沖弧圈,主要用于搶拉對方劈搓或發至我左大角的長球,相持中用反面快撕,可為正手側身搶攻創造條件。
1,拉加轉弧圈的站位與快撥技術相同。手腕自然下垂,但不要吊腕。引拍時,球拍在腰部動作的帶動下有一向左后下方的弧形轉動,膝微曲,腹稍收,身體重心略下沉;利用腳蹬地,伸膝,挺腹和轉腰的力量,前臂,手腕先向前迎球,擊球后速轉為向上摩擦,身體重心從左腳移至右腳。擊球時間為下降前期,觸球中部或中上部。擊球時主要用拇指和中指發力,食指放松。
2,拉前沖弧圈球的站位基本與前相同,但遇底線長球時,左腳可退半步。擊球時,身體重心比拉加轉弧圈略高,利用蹬地,挺腹和腰髖的扭轉動作,前臂,手腕在擊球后速向前摩擦,擊球中上部。擊球時間為上升期或高點期。
3,快撕的站位與快撥相同。整個動作的幅度比快撥大,擊球的上升期或高點期,球拍與來球同高。拍形前傾約與臺面成45度至50度,協同身體重心之力,前臂,手腕向前摩擦。
(三)反面彈打,具有動作小,速度快,突然性強等特點,在臺內或近臺遇到稍高于網的球時,一板反面彈打,常可使對方防不勝防。另外,它還包括對付加轉弧圈球的敲打技術。
1,站位與快撥相同,手腕立起,身體重心略高;擊球時,手腕先向后稍轉,然后猛然向前下方用力擊球;擊球的中上部,擊球時間為高點期或上升期。整個動作短促有力。拇指和中指用力,食指放松。
2,敲打技術的拍面近乎與臺面平行,手腕立起;擊球時,手腕不向后轉動,拍形固定,以撞擊為主;擊球時間為上升期,觸球的中上部。
(四)反面抽球,主要用于扣殺左大角的半高球的撲正手位后又跑回反手位時的擊球(此板球用拉球亦可)。
l,站位左腳稍后,右腳稍前,離球臺100厘米左右;上臂和前臂先向后引拍至左肩處,再協同腰,髖,腹的力量,向右前方揮拍擊球,身體重心隨之從左腳移到右腳。
2,擊球時間為高點期或下降前期,擊球時主要是拇指和中指用力,食指自然放松。
(五)反面挑打,是一項在前三板爭搶段的常用技術,主要用于對付左方的近網球。 左腳向前插半步,身體重心前移,手臂直接伸入臺內,手腕自然下垂,擊球中部后速轉為向上摩擦,擊球的最高點。拇,指和中指用力,食指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