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沖弧圈來說,撞擊聲音的大小,并不能完全代表拉球的旋轉性強弱程度。我的教練拉球啪啪作響,拉過去的球比我拉的轉。而另一位球友,拉球也是啪啪作響,卻很明顯看出,他是撞板過多,摩擦不足。所以從聲音來判斷拉球的旋轉,并不是完全準確。摩擦的方式或者發力大小,還有器材膠皮問題,都有關聯。
對于一個拉球老是拉不轉,撞擊聲音大的人,你告訴他,多摩擦,少點撞擊,撞擊聲音自然會變小--這樣的指導方向是對的。因為他還沒體會磨擦的訣竅,導致球提早脫板。但對于一個拉球老是拉的很轉,球卻沒速度的人,我會告訴他,引拍高些,發力向前多些。但是我不會告訴他,撞擊多些,聲音大一些。因為他有了吃球咬球的磨擦手感,發力往前多些,球自然就又沖又轉。
磨擦的厚薄,并非就完全決定了球的旋轉強烈程度。還要看,吃球咬球的動作正不正確。同樣的摩擦角度,發力的大小也影響球的旋轉強度。網上在談前沖弧圈球的基本動作,都只提到發力方向,擊球時機,跟引拍的高低。絕對不是撞擊多些,就可以稱之為前沖弧圈或者爆沖弧圈的。
在指導球友拉球的過程,看到球員老是把球拉出界,往上摩擦過多,我們會告訴他,往前摩擦的發力多些,而不是告訴他增加撞擊。如果看到球員老是拉下網,我們會告訴他,往上摩擦的發力多些,如果這人是摩擦出了問題,老是用拉球的姿勢卻用攻球的手法在撞擊,那么我們會要求他去找出摩擦的手感。
相對的,在指導球友攻球的時候,就是以"撞擊"為主軸來當做指導要領。如果球友在對攻時,攻球時常打下網, 我們會要求他往前撞擊要多些,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如果來球太低或者帶點下旋,我會要求他稍微往上撞擊,或者帶點摩擦制造點弧線過網。
攻球就是以撞擊為主,拉球就是以摩擦為主。
網上提到的所謂的"打磨結合"的觀念,這套說法一直是個爭議性的話題,即使真的有這么一回事,也是針對那些對于弧圈球技術已經掌握的很好的人而言,並非基本動作中所需要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