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擊球時,球拍給球的作用只可能有兩種——撞擊和摩擦,前者球拍正對球心,給予球正壓力,使之產生平動速度,而后者對拍對準來球旋轉中心點,賦予球摩擦力,使之獲得自轉速度,也就是旋轉。
相應地,擊球瞬間的調節也只有兩種方式——拍形調節和臂腕轉動。前者決定了撞擊用力的方向和大小,后者關系著摩擦用力的效果好壞。
在乒乓球發展的早期,撞擊與摩擦是難以調和的一對矛盾,要么完全以摩擦為主防守,要么直接撞擊展開進攻但弧線不佳,而弧圈球的出現和發展,成功地將這對矛盾統一起來。
雛形中的弧圈球,常因過分強調向上摩擦,旋轉雖強弧線卻過高,而現代弧圈球卻是“連打帶摩”,借助先進器材的性能,把撞擊與摩擦有機地融為了一體。
在融合撞擊與摩擦方面,反膠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不僅表面摩擦力較強,而且相對柔韌,能延長摩擦的時間,又不失彈性。也正因為如此,反膠球拍已成為當代乒壇的絕對主流。
以瓦爾德內爾為代表的歐洲均衡派橫拍兩面反膠選手,曾不止一次利用這一點來破解中國的直拍正膠快攻打法——主動搓加轉長球送到直拍正膠的正手位大角,迫使直拍正膠拉起來,但由于正膠摩擦力有限,拉出的球旋轉不強,弧線偏高,很容易被對方反拉得手,加上直拍反手位相對薄弱,因此成為軟肋。
但僅僅依賴器材的改進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看使用者自身的能力如何,像劉國梁,雖然是用正膠,但當年發球的旋轉在國家隊中還處于中上游,強于不少反膠選手。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撞擊與摩擦呢?
須知,拍形直接影響打出距離,出手速度,臂腕轉動則影響弧線曲度,第二速度,只有根據來球弧線的高低,旋轉的不同,速度的快慢和擊球時間的早晚,找到兩種調節方式的最佳配比,才能撞擊與摩擦兼顧。當處理短球時,由于回球所需的第一弧線短,即使弧線較平也可過網,就可多用拍形調節,板頭調節,利用不同的拍形分別實現搓擺,撇長與挑打;而當處理長球時,由于第一弧線長,必須有一定的曲度才能保證命中率,就可多用臂腕轉動來摩擦球,用近似的拍形實現快攻,拉;沖,擰,反帶…等不同的技術。
擊球弧線,軌跡調節可采用重心,板形,板形,摩擦來進行。手帶動臂腕,指的杠旋用力(頂撥,旋擦),精細之差別用力調節極其重要。真正高水平之對決是指尖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