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球友都能夠較好的掌握正手拉球,但一旦遇到反手拉球,似乎就顯得有點小腦不夠發達了,其實,反手發球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那么如何快速學會反手拉球呢?
5分鐘掌握擊球板型
在開始學習反手拉球的第一分鐘里,首先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拉球時正確的板型,握板方法與撥球時完全一致。在握板時,并不推薦大家使用所謂的“反手利”方式,對于業余球友來說,“反手利”的握板方式并不能夠真正的使你的反手技術變強,因為很多球友在使用“反手利”握拍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將板形壓的特別厲害,在練習撥球的時候就不得不向上摩擦制造弧線,造成錯誤動作,并且難以改正。
對于反手拉球時的握板方式,前國手石磊建議大家使用正手在正常攻球時的握板方式即可,虎口正對拍肩,手掌自然握住底板,握拍時不必太用力,保證底板不脫手,不亂晃即可。
10分鐘學會揮拍動作
反手一切的進攻技術,都是由反手撥球或者說反手攻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同正手一樣,必須先掌握正確的攻球動作才能在學習拉球更加輕松自如。所以,在練習反手拉球時,必須先要將自己在視頻中,想象中學來的“瀟灑”動作暫時放在一邊,使用正確但并不熟悉甚至感到有些別扭的握拍方式不斷練習反手撥球的揮拍動作。
學習反手拉球,為什么要不斷地練習反手撥球的動作?其實如果反手撥球的動作已經十分標準,那么加大一點動作幅度,增加一些摩擦,就是拉球了,完全不必去研究什么打磨結合,先打后磨,內弧外弧之類的區別。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拉下旋球還是拉上旋球,亦或者是進行反手爆沖,揮拍動作基本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就是手腕對于出球弧線的控制與調節,但在初學拉球時完全不需要追求旋轉,弧線這些增加擊球質量的東西,所以完全不必糾結來球的旋轉與動作的關系。
無論是撥球還是拉球,正確的揮拍動作都是:將球拍引至肚臍處,大臂放低以肘為支點,手腕前臂進行順時針旋轉,揮拍軌跡應畫出1/4個圓圈,前臂的揮動角度約為90度,揮拍動作結束后,球拍的高度與肘部的高度基本一致,最終前臂的指向為身體的正前方。
10分鐘掌握轉腰發力
當轉腰的練習掌握熟練之后,就可以將揮拍動作與轉腰發力結合起來進行練習了,如果在過程中感覺結合有困難,無法掌握揮拍的幅度時,可以將手中的球拍換成滾膠棒或者蒼蠅拍,用擊球的動作將其揮出,而目的則是打身體右側墻上的蚊子,釘子等,利用轉腰,重心的轉換使手中物體的揮動速度在發力的一瞬間達到最大。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保證來球在身體的正前方,如果不在身體的正前方,就需要進行站位的調整,否則就會出現大臂亂動的情況,難以掌握正確的擊球動作與感覺。
攻球與拉球的揮拍動作基本一致,但擊球質量確實天壤之別,根本原因就在于腰腿的協調發力,而不是很多球友想象中的拼命使勁兒。
對于反手拉球來說,想要真正的發出力量,腰腿的協調發力如同正手拉球一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轉腰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協調發力,還能夠保證擊球時的穩定性。相信大部分球友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打球時明明用了特別大的力量,但是擊球質量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而且中等力量時都十拿九穩的球,一旦發力就經常失誤。這就是擊球時過多的使用上肢發力的結果,因為肌肉在用力的情況下就變的十分僵硬,對于動作的控制與準確性就難以把握,擊球時就無法對動作進行從容的調節與控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發力擊球時總是失誤了。
五分鐘完全掌握反手拉球
無論是拉下旋球還是拉上旋球,擊球時的揮拍動作,轉腰發力基本都是一致的,那么來球的旋轉卻是不同的,這個矛盾并不難解決,奧秘在于身體的重心。
拉下旋球時,身體重心在引拍過程中稍稍降低,在摩擦的過程中身體重心自然升起,利用手腕的摩擦克服來球的旋轉,利用重心的起伏制造弧線,這樣就解決了下旋球拉下網的問題。將下旋球轉變為上旋球之后,就需要學會拉上旋球了,拉上旋球時的身體重心不必降低,將球拍引致肚臍處,直接將重心向前送出轉腰發力即可。
在反手拉球時,由于來球始終在身體的正前方,所以不必擔心錯過來球,為了保證更好的控制回球的落點,可以等一等球,讓球經過高點期進入下下降期,判斷清楚之后再出手,不過擊球時一定要保證球的高度要高于球臺,否則不易控制回球的弧線,也無法保證擊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