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弧圈球的擊球點:很多人正手拉弧圈只知道制造摩擦或者爆沖,關鍵來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擊球點應該在什么時候,加轉弧圈應該在來球的下降期,這樣更容易制造合力摩擦;前沖弧圈應該在來球的高點期或者上升晚期,這樣子更容易制造速度的合力,所以來球不同,自身技術不同可以根據不同的點,在腳步步伐到位的前提,去選擇合適的擊球點。
判斷最佳擊球點:如何判斷最佳的擊球點?我個人認為根據來球的旋轉落點,同時去移動步伐到位再去擊球;第一先判斷來球的方向,第二判斷來球的旋轉,第三進行步伐啟動,第四根據來球的速度旋轉;好了這四點做到了,基本可以達到選擇最佳的擊球點要求,再去選擇最佳的擊球點,進行引拍擊球,當然一般定點上旋的擊球點是最好選(所以為什么平時定點拉弧圈很多業余都可以拉上很多板,因為簡單不用動腳)判斷最佳擊球點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基本不踏實的,還是老實多練。
力量傳遞要注意轉肩:大家都知道拉弧圈球主要以腰腿發力為主,但力量還是要通過手臂傳到球拍上,腰腿力量靠什么傳遞到小臂,進而到球拍呢?我認為是靠肩,不僅僅是肩關節,而是整個肩部,力量的傳遞要靠肩部由后向前的轉動來完成,進而帶動手臂來完成腰腿力量的傳遞。很多球友在拉球時候,覺得自己是蹬腿轉腰了,但力量怎么還是不大呢,就是因為沒有轉肩,光揮動手臂而沒有轉肩是不能將下肢的力量傳遞到球拍上的。而且是要用肩部的轉動來帶動手臂的揮動,而不是用大臂的揮動來帶動肩部。這里有個主次問題。所以身體發力的先后順序是:蹬腿,轉腰,轉肩,揮臂。
板形控制在在60°-80°之間
控制板形前傾角度也非常重要,否則拉球就容易失誤。弧圈球講究打摩結合,板形前傾的角度過大,一是會造成對球的壓力不夠,影響速度,二是影響摩擦球時,由于對球的壓力不夠,球拍不能很好的吃住球。球拍的前傾調度一般在60°到80°之間。有人拉球時喜歡轉動手腕,但在揮拍的過程中,手腕一定要蹦緊,保持穩定,否則會影響拉球質量,甚至會造成拉球失誤。
球拍運行軌跡要平穩:有人喜歡向后引拍,而有人喜歡向下引拍。這都無所謂。但最重要的是:揮拍的過程中(從身后引拍到球拍觸球前這段過程),球拍運行的軌跡不能起伏太大,要保持平穩,用數學的術語解釋就是引拍的軌跡線彎曲不能太大,盡量是平直的。這主要是保證拉球的穩定性,減少失誤。
重心移動要與揮拍一致拉球時候,身體重心是有起伏的,但起伏不能太大。重心移動的軌跡和揮拍的軌跡相似,而且是一致的:先是重心降低,然后隨著揮拍向前上方升起,在球拍觸球瞬間,向前方移動,然后順著擊球后的慣性,向下壓,重心由右腳轉換到左腳,最后通過小墊步完成重心的調整。這是對正手弧圈球的理解,反手弧圈球雖然有點差異,但道理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