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相似的動作發出不同的旋轉,在這里首先說一個宏觀的要求:就是要把自己現在所掌握的發球編成套。比如說側上旋和側下旋,轉球和不轉球,長球和短球,這種動作的外形盡量要搞得相似,而且一定要出手特別快,這樣能給對方在判斷上產生很大的難度。
具體來說,第一個問題在動作上。例如劉國梁發側上下旋,他欺騙性特別大。就是他發側上旋時,往上摩擦以后,他的重心往下壓。往上挑和重心往下壓這個動作做的非常連貫,所以你判斷起來非常困難。
再比如說劉國梁發側下旋的時候,他往下擦完了以后,手迅速往上提,加上重心交換,所以這兩個動作非常相像。
而且在這種相像的當中,動作連貫速度快,大家非常難判斷。所以說發球動作來說,大家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把側上旋側下旋搞得盡量相似,并加快速度,制造對方判斷的難度。
第二是從球速上,比如說發轉不轉的下旋。一般轉不轉下旋來說,這個球還是球速比較快,因為有旋轉有前沖力;相反發不轉球,因為有空氣阻力,用勁比較少,所以發不轉球的球速較慢,這樣的話對方就容易判斷。
如果我發側下旋是這個速度,我發不轉球能把球彈出去,彈的速度和發下旋球的速度幾乎一樣的話,對方就很難判斷。尤其現在反手擰拉技術的提高,轉不轉發球對于破反手擰拉是非常好的。
所以現在高級的打法,就是發球要軟,讓對方擰拉使不上勁。發轉球時有前沖力,發轉球時加忍勁兒加吸勁兒,把轉球也發軟,也能給對方制造判斷難度。
第三是落臺點方面也要講究。在自己這邊臺子的中間區域發短球,基本上能夠發足旋轉,第二跳過網后也可以不出臺;相反在斷線臺邊的范圍內,用力發足長球也不容易失誤。
我們有一些優秀的選手在發球時,不管長球短球都在端線,所以對方接發球在判斷落臺點時非常困難。但這種發球,可以說是難度大,風險大,同時威脅也大。
另外如果我人站的比較高,觸球點比較高,這樣發過去,穩定性肯定高。但球速慢,對方好判斷。如果發球觸球點接近球臺,很低很快威脅會大很多,但同樣也是難度大風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