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賽中,搓球是一個很有力的武器,特別是前三板沒有機會上手進攻的時候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現任國家隊女隊教練孔令輝曾談到:搓球在接發球時運用較多,并且很重要,它能控制對方進攻,給自己創造機會,但是不能過分依賴搓球。
注意細節
1.引拍:有球友認為搓球是在球的下部發力,所以引拍高度一般都低于球臺平面,這是不對的;應注意搓球技術中大部分是從上向下發力的,所以引拍高度一定要在臺面以上,一般情況下是基本與網高同高。
2.發力:球齡較長的中老年朋友多以"抖腕"發力,這大多是"正膠"留下的后遺癥,正生膠因摩擦系數較小,所以用加大手腕動作來彌補摩擦力的不足;用反膠的初學球友沒必要去模仿,只用手腕的前挺及小臂的合力就足可夠"轉",同時也利于控球。
3.控拍:直板的控拍以姆,食,中指為主。但有球友在控制拍子的前傾,后仰角度時以姆,食指壓拍肩的壓力為主來調控拍形的,這樣會使手腕與小臂緊張,不利于正確發力,更會增加整條手臂的負擔;正確地方法應是利用小臂的內旋(后仰)及外旋(前傾)并配合自然放松的手腕來調控。
4.借力:搓球技術中有很多時候是需要借助來球反彈力來與自發力反向運動形成摩擦的,這在文中巳有交待,但這里還是要再一次強調需要注意擊球時間尤其是上升期時的反彈力,以增加摩擦效果和有效控制弧線;同時注意下降期及順旋轉摩擦時的減,卸力。
5.站位步法:由于搓球大部分是在臺內,所以有部分球友的準(予)備站位會距臺較近,甚至有球友在搓來搓去中會不自覺地越來距臺越近。這種現象在初學球友中體現較多,一旦對方"將球變長"或"追身"時,往往會來不及移動就巳失分了。
(以右手為例)動作要點:
1.慢搓:近臺站位右腳稍前,持拍手臂自然彎曲。擊球時用前臂和手腕向前下方用力,拍面后仰,在下降期擊球中下部。
2.快搓:站位及擊球方法與慢搓相同,擊球時拍面稍橫立避免出界或回球過高。
搓球的重點難點是前臂和手腕的揮拍路線和用力方法。
方法/步驟:
1,比如悉尼奧運會男單決賽時,孔令輝為了控制瓦爾德內爾,不好打的球用快搓來控制,特別是接反手位短的發球,自己不能上手,只能反控制,讓對方也不好上手,即使上手也打不出質量,這樣就可以找機會反攻。
2,接發球的主導思想是,能進攻則進攻,不能進攻時,要控制對方,然后找機會在第四板起板。
3,我們來看看孔令輝是如何使用正手位接發球技術的:接發球反手位大角的下旋球,首先看球的長短,長球準備用正手拉,短球拉不了時,可采取快搓劈長,搓到對方的反手,中路及正手。并且搓球速度要快,盡量在上升期出手,接觸球時手腕用力。
4,當對方看到你用搓球回接球,就想用正手拉,但由于球速比想象中要快,只好側過身來拉一板高吊弧圈,由于質量不高,這時你可以用正手或反手反剃弧圈,爭取主動。這一技術同樣適用于直板。
慢搓
1,特點與運用:慢搓動作幅度大,在來球的下降期擊球,回球速度慢,但有利于增加搓球的旋轉強度。慢搓一般適用于回接旋轉較強,線路稍長的來球。在對搓中,快慢搓結合起來,可以變化擊球節奏,牽制對方。
2,要點:(1)應根據來球的具體情況,控制好拍面的后仰角度。(2)擊球時,前臂用力為主,轉腕動作不宜過大。(3)搓加轉球,在向下用力的同時,應增加前送的幅度。
快搓
1,特點與運用:動作幅度小,回球速度快,借來球的前進力將球搓回,常用于接發球或削過來的近網下旋球,在對搓中,利用快搓變化擊球節奏,縮短對方回球的準備時間。
2,要點:(1)身體重心前移,身體靠近來球。(2)前臂主動前伸插向球的中下部。(3)快搓一般借力還擊,若來球下旋弱可用力下切。
搓轉與不轉球
1,特點與運用:用相似的手法搓出轉與不轉球(相對而言),使對方判斷錯誤而直接得分,或為搶攻創造條件。在對搓中,把旋轉變化與落點變化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以獲得更多的進攻機會,在對付削球時,能使自己從被控制的局面中解脫出來。
2,要點:(1)加轉是前提,轉與不轉間差異越大越有威力。(2)搓加轉時,手腕爆發式用力為主。(3)搓不轉時,要注意回球的弧線。
不同性能球拍的搓球
1,特點與運用:倒拍動作快,用不同性能的拍面擊球,完全改變回球的旋轉性質,使對方難以適應。常用于對搓中能直接得分或出現機會球時。
2,方法與要點:掌握熟練的倒拍技術,選擇好換拍面搓球的時機,使對方防而不備,出現失誤,并作好下一板球的應變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