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怎么樣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集中在什么地方呢?我發現許多業余的球友,甚至一些有過專業經歷,訓練水平很高,但比賽能力較差的半專業選手,他們有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打球時眼睛只盯著球看,根本不注意對方球拍與球之間的摩擦,球在對方桌上的第一落點,因此判斷不清對方來球的旋轉的強弱,來球 是否出臺。結果是控制不住對方,讓對方搶先上手,要么是不敢上手怕成功率不高,喪失爭取先機的機會。
我以前打球也是這樣的,只看球,所以我的最大弱點就是接發球差(即使對方發球無掩護動作)不是直接吃,就是搓個大高球,讓對方快活一把,輕易讓對方打出氣勢。對搓的過程中,對方來球是加轉還是不轉也判斷不清,不敢拉半出臺的球,有時甚至出了臺的球也不去拉了。因此打球相當被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一度將站位由左側改為靠中間,這對于直拍弧快打法的我來說是弊大于利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觀摩高水平運動員比賽和請教專業教練,我終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細心的球友會發現,金澤洙,馬林他們那種大膽的站位,卻不怕對方偷襲正手,原因何在?一方面,是他們的出眾的步法;另一方面,他們其實在對方發球時,球在第一跳時,已經開始移動身體,換句話說,他們在那時就已經作出里判斷,而不是等球到面前才有所反應的。因此我認為,我們打球時,要注意對方發球的第一落點,第一落點在對方半臺的二分之一近底線,那么來球肯定是出臺的:反之,很可能是不出臺的。
球過網時偏左,那么來球很可能是到左手位的;偏中間或偏有,那么來球多半是在右半臺的。如果對方的發球掩護動作差一點的話,你能發現球拍與球摩擦很薄時,發的球就很轉,如果接觸很厚,那發的球肯定不轉。對方發的不轉,上旋著臺后有向前沖,頂板的感覺;而下旋著臺后有向上飄的感覺。這些細微的環節都要求球友們在打球時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對對方的來球采取最合理的還擊。
當然,許多朋友也許會說打球始終保持如此集中的注意力很累的,有點不太可能,打球的樂趣就沒了。但是不這樣的話,想要有大的提高是很困難的。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略微體會到一點用大腦打球的感覺,往往水平提高一,兩個檔次也是很快的。我算是明白老瓦和劉國梁為什么說打完大賽精神上是最疲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