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板形來摩擦,你還是想拍與球有一定的角度。我覺得這位球友可以從球上來找找不同,也就是說你到底想摩擦球的什么部位,再來判斷你的板形。
板形一定要結合摩擦球的部位,比如你想摩擦球的底部,那你就得亮板,你想摩擦球的頂部,就得壓板。這個思維邏輯是有一個先后的,一定是先想著觸球的部位,然后再確定板形,球是第一位的。
其實我覺得,理論上只要板形有角度,正常就有摩擦,也沒有純粹的那種摩擦,一定是帶著撞擊的,撞擊為零的話,那你基本上也摩擦不到球。
我覺得摩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出球前有一個加速,而且你的發力方向和板形要相對一致,不要去裹球,包球,摩擦應該都會比較充分,其實壓板形拉摩擦沒有什么錯,只要你別壓太狠就行。
我可以給你個計劃,就是當你有陪練的時候,讓對方給你發那種不是很長的下旋球,這樣你把板形控制住了以后,因為它短,所以你就不能更單純的壓板形了,然后快速地去摩擦球,如果這個時候你還能把球扥出一個很好的弧線來,那就說明你摩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