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作為國球深受廣大球迷喜愛,在我國喜歡乒乓球運動的業余選手也是成千上萬,在打球的過程中就會有了提高球技的想法,而發球好往往能在比賽中先聲奪人,占得先機。那么發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盡管乒乓球的單項技術有很多,都得有意識地去練習才能提高,但其中的發球和接發球技術是首要的練習任務。
乒乓球發球是乒乓球最重要的技術,也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把握主動的技術,沒有好的發球是不可贏得比賽。伊藤美誠之所以能夠贏許多國乒隊員,她的發球就占據了很大優勢。對于乒乓球的轉與不轉發球技巧要領,很多業余朋友掌握的不好。究其原因是他們對這兩種發球的細節上沒有注意,所以才引起了他們對于在轉與不轉發球技術的錯誤。想發出轉或是不轉球,那就必須熟練起些基本動作。
乒乓球的發球有旋轉的變化,落點的變化,和站位的變化。不同的變化都會給對手不同的威脅。
乒乓球發球站位一般是反手位,利用膠皮性能的不同和手上動作的細微改變制造下旋,上旋,不轉,側上旋,側下旋等不同的旋轉來讓對手無從進攻,自己伺機強攻得分。
制造不同旋轉的同時要注意球的落點變化,旋轉配合長短遠近落點的變化,這樣發球的效果更好,更具有迷惑性,讓對手不能從容判斷擊球。
當然我們在發球變化的同時還要將球的速度,旋轉,落點緊密結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為自己的進攻打下基礎。
乒乓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豐富旋轉的變化,其中奧妙非一般人能體會,但發球時速度與旋轉始終是一種魚與熊掌的關系,二者有時往往不可兼得。因為如果你加大發球速度需要球拍與球撞擊成分大些,而旋轉則需要減少球拍與球的撞擊成分而增大摩擦成分,因此力度和摩擦度的把控十分重要,也需要用心慢慢體會,通過實踐逐步去提高。
而球速的快慢主要取決于揮拍的速度,球拍撞擊球的瞬間爆發力以及撞擊時摩擦的程度。在與基本功較好的弧圈球選手對戰時,只要出臺的球一般都能被拉回來,所以急長球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發球。但在與基本功不好或是打顆粒的球友時對戰時,可以增加球的速度,多發些比較拱的急長球,這樣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旋轉的不同主要取決于觸球的部位以及發力方向。摩擦球的底部且發力方向向前此時發出的球具有下旋性質。若要發出球具有側旋,則需要摩擦球的中部且發力方向向前。在發球時為了更好的發出所需要旋轉的球需要調整持拍方式,若要發下旋球,則盡量將球拍放平,若發側旋或上旋時盡量將球拍立起。
乒乓球旋轉的強弱主要取決于球拍與球的摩擦和瞬間發力程度的大小。摩擦是制造旋轉的關鍵,而摩擦又分為薄摩擦與厚摩擦,薄摩擦球拍與球的接觸面積較小,而厚摩擦接觸面積較大,使用相同力度,薄摩擦發出來的球其旋轉更強烈一些。有些球友使用薄摩擦發下旋球時要么發出的球旋轉不夠要么出現下網的情況,其主要原因在于瞬間發力力度不夠,在擊球的瞬間要注意快速擊球,厚摩擦與厚摩擦都是相對而言的,初學者不必一昧追求薄摩擦和旋轉強度,那樣往往事與愿違,初學者應該由不轉到轉,由撞擊到摩擦再到薄摩擦,去循序漸進的找感覺,只要你持之以恒,終有一天你就會發現突然開竅,瞬間找到了摩擦與旋轉的奧妙,然后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進行發球旋轉與速度,旋轉與力量的輕重緩急的變化了。
有些時候,乒乓球發球也可以站在正手位發球,這樣每個球的旋轉和落點就和反手位站位相反,可以讓對手不能快速適應,而自己利用旋轉,站位和落點的變化把握進攻機會,達到一擊致命的效果。
無論發什么樣的球,無論站位如何,一旦球發出去就得馬上能判斷回球線路,及時調整站位以求在最佳接球或者最佳攻球位置做出進攻動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任何一項乒乓球技術都必須持之以恒去練習,去參悟,并逐漸將各項技術柔和在一塊,在實戰中去靈活運用,發什么旋轉的球,回球落點在哪里,擊球前該調整到什么位置,都需要千錘百煉方能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