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總是縈繞心頭揮之不去:制約業余選手走向高水平的最大障礙究竟是什么?不久前,在國外的旅游大巴上,上車后就小睡了一會兒,醒來精神頗佳,卻又百無聊賴,正好把這事兒再好好想想。
從乒乓球技術四大基本要素中,我首先想到了力量。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主要得分都是通過強有力的進攻手段獲得的。不過,為什么有些人的力量大攻球猛,卻敵不過以控球打法為主的另一些人呢?由此我又想到了變化。
打好乒乓球,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觀察,判斷,反應,步伐,技戰術,意識,體力,心理素質,哪一方面的短板,都可能直接影響到水桶盛水的高度。不過,攀登業余水平的高點,力量和變化應該是其中最核心的兩個要素,與這兩個要素相對應,也形成力量型和控制型兩種不同風格的打法。花點時間對這些問題作些探討,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技術演進彰顯力量威力。在日本人中西義治發明弧圈球之前,乒乓球的制勝法寶是速度。誰打出的球球速快,威脅就大,就能占上風。以容國團獲得第25屆世錦賽男子單打冠軍為標志,中國式的近臺快攻開始獨步世界乒壇,穩坐霸主交椅多年。
這種打法站位近臺,以左推右攻為主,攻球時用正膠球拍迎前發力擊打來球(有時帶有摩擦不充分的旋轉,叫抽球),力量越大,球速越快,還帶有一定的下沉,球性比較“賊”。球的運行軌跡多呈直線,取兩點一線最短距離,沒什么弧線也沒什么旋轉。近臺快攻打的是球的上升期,節奏快,讓對手有種疲于招架,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反膠開始流行后,給快攻打法帶來不一樣的風格。球拍與球的接觸面增大,易于摩擦,增加了許多旋轉,比正膠更好控制。盡管速度沒有那么快,也沒有正膠的詭異,還是受到極大歡迎。現在持正膠球拍的人已經不多見,快攻打法也基本變成反膠的天下。
中國式直板近臺快攻藉由國家隊的出色戰績,深刻影響著中國幾代的業余球迷。現在,純近臺快攻的打法在專業選手中早已難覓蹤影,而在業余選手(特別是中老年人)中還大量存在。或許可以說,只要還存在沒有接受正規訓練,完全靠打野球自學起家的業余球迷,這種打法就不會消亡。
快攻打法有其明顯優勢,符合習慣拿直拍的中國人的國情,但它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撞擊球的線路短,容錯率低,相對容易失誤;同時由于沒什么旋轉,球的運行受制于空氣阻力,觸桌后速度衰減很快。還有一個更要命的,就是撞擊球如果不靠借力而完全靠自身發力,總感到無法把全身力氣都用上,讓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弧圈球技術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切。這個發明,堪稱乒乓球發展史上具有革命性顛覆性的創新,完全改變了乒乓球的戰法格局。它通過摩擦使球產生強烈旋轉,大大增加了對手接球的難度;而且球的旋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空氣阻力,觸桌后仍保持很快速度和強烈旋轉,大大提高了攻球的威懾力;同時由于摩擦產生的旋轉能制造適宜的弧線,也大大提高了攻球可靠性。高吊,前沖等不同形式的弧圈球,使原來一些處理難度很大的球——強烈下旋球,防守削球,看不清旋轉的球——都變得容易了許多。中西義治發明弧圈球的初衷就是為了打敗一個老打不過的削球手,不消說,他很快就了遂心愿,而且隨著弧圈球技術的成熟完善,也使得防守削球和近臺快攻打法日漸式微,基本退出了頂尖高手對決的舞臺。
弧圈球的誕生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能使人的力量釋放達到最大值。要拉出旋轉強,速度快的弧圈球,球拍對球要做到打摩結合,既要擊打,獲取速度,又要摩擦,獲得旋轉。擊打的成分多些,球的速度更快而旋轉相對稍弱;摩擦的成分多些,球的旋轉更強而速度相對稍慢。這樣,不僅技術的難度系數加大了,而且花費的力量比撞擊攻球至少要增加一倍以上,對人的爆發力,耐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當然,消耗極大的能量之后,換來的殺傷力也是成正比的,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高質量的強烈弧圈球有如出膛炮彈,威力巨大,迅疾無比,瞬間就沖到面前,很難及時反應防范,打在球拍上穿透膠皮海綿,連底板也微微發震,這便是弧圈球的先進之處可怕之處。看看張繼科,陳杞,許昕等超一流選手發力爆沖的英姿,給人一種剛猛威武,“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感覺,完全是一種陽剛霸氣的力量美的展示。觀眾們都覺得看男子比賽比女子比賽帶勁過癮,其差別就在于力量爆發給人帶來的美感。
乒乓球因為重量輕,變化復雜,它的技巧性特點相對其它球類項目會更加突出,但就一般情況而言,要打到高端水平,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力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