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球事倍功半,問題在于你的方法抑制了你的進步。像學習文化課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其中有好有壞,今天就結合自身談談我的練球方法。
一,無論學習什么技術,都離不開一條亙古不變的原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如果家里有上學的孩子,這13個字一樣適用于在校學習)學球一定要從最簡單的開始,從顛球走(跑),對墻打球,要數板熟,達不到200以上先不要上球臺,練的就是抓拍和球感的認識。這是“小學一年級文化課”,一年級的東西沒弄明白,直接到二年級,三年級會非常吃力。關于由易到難具體的內容我就不細列了,大家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歸納總結。
二,我們沒有教練怎么辦?打球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怎么辦?在論壇里經常看到有人問這個問題怎么解決?那個旋轉怎么接……實際上我們身邊有的是“教科書”。這個教科書就是比賽視頻,你可以從這個網站的視頻專區下載幾個視頻,其實你平時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視頻找到答案,國手們會親自為你演示他是怎么處理的,如果一個視頻沒有這方面的技術,那你就多下載幾個,肯定會有的。再結合暴風影音等播放器,可以一幀一幀的慢放,你可以看慢動作,還可以回放,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還有個建議,下載視頻一定要看這場比賽是誰在解說,如果是楊影和蔡猛,我建議你看看畫面就得了。有這么幾個人,解說非常好,他們能說出很多你看不到的東西,這種高水平的解說其實就是教練“在現場為你指導”,他們說完的話一定要仔細品味,舉一反三,不要過耳旁風聽完拉倒。這幾個人就是:劉國梁,張怡寧,劉偉,馬琳,至于其他人,猶如雞肋。隨便舉個例子,今年亞洲杯決賽,樊振東對馬龍,決勝局樊振東8:5領先,形式一片大好,結果樊振東連失6分,如果沒有解說,肯定會看的稀里糊涂,過眼云煙,但你再聽聽劉偉是怎么說的,我聽完之后,在打關鍵球時就知道怎么打。能不能打出來是另一回事,起碼我知道了正確的路子。再有世乒賽馬琳有一場解說,他其中3次提到劉詩雯的發球是好球,這3個球對方都沒吃。我當時很奇怪,他為什么說這3個球是好球,后來我通過多次慢動作回放和對比,現在明白了,原來這樣的發球是好球。
三,要想提高水平,就得什么不會練什么。不少業余高手水平受限,就是因為他們會的還是那些,不會的依然不會。相對來說,我們業余的比較幸福,因為我們不會的東西太多,所以提升的空間也很大。咱們再說張繼科和馬龍,他們該會的都會了,技術已經到了極限,不下滑已經謝天謝地。
這種練習依然要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我的反手很差,沒有威力,因此下定決心練習反手弧圈球。從最簡單的擋球開始,然后是撥,彈,撕,拉,然后是薄摩擦的加轉,最后是臺內薄摩擦的加轉,也就是臺內擰。這幾步一定要走,千萬不能隔著鍋臺就上炕,你上不去的。
如果一段時間,你發現自己沒什么新東西可練的,說明兩種情況:一是說明你的水平已經到了極限,可以和職業pk;二是你的水平已經進入停滯不前的階段了。
四,短板決定水平,時時刻刻“補短板”。比賽比什么?其實比的就是誰的短板更長,而不是誰的長板長。我也會大力扣殺,砸過去張繼科也接不到,但這有用嗎?他會給我這種機會嗎?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拉球很爆,但打不過動作難看的球痞子原因。人家的長板雖不如你,但短板比你更長。所以去球館不能一味的練爆沖,實戰中人家不會給你這種機會,要多練練前三板,搓球,擺短,下旋起上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術,它決定了一個回合中誰能先起板占據主動,球痞子不練基本功,多年的實戰,前三板練的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