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拍時,右腳掌內側蹬地,右膝關節略內旋,左膝關節略外旋,腰略向左轉。置拍身前,拍面呈橫狀,拍頭略朝上,特別應注意圖中球拍所處的高度。有的業余愛好者即使在具有相當水平之后,反手攻(撥)球時仍然習慣于由下向上“蹭”球,摩擦有余而撞擊不足,擊出的球稍帶上旋往前拱,平日練習時由此產生的問題尚不明顯,實戰相持中就易感到只能借力加速而難以主動彈擊發力,遇到反手位的上旋來球時更往往壓不住而致出界,這多半就是因為初學時引拍位置過低而造成的“后遺癥”。同時,身體需盡量保持正對來球方向,球拍引至腹前略偏左,這將有助于增強擊球動作的穩定性。
2,圖中顯示了反手攻球時手臂揮動的方向。引拍時,前臂自然向身體靠近,肘部夾角接近90度,注意此數值僅代表一個大致范圍,任何乒乓球教科書上講述技術動作時提及的角度大小都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視來球情況和自身條件靈活微調;迎球時,初學者向右前上方揮拍,拍面略前傾觸球的中上部。作為初學者,無論作反手攻球還是正手攻球的練習時,都應力爭在來球跳起后的高點期附近觸球,這樣既有助于保持擊球動作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也有利于培養自身主動發力的良好習慣。反之,若是入門階段就搶在上升期觸球,開始會以為找到了終南捷徑,久而久之就會影響擊球動作的舒展程度,帶來只會借力不會發力的弊端。
3,圖中前臂和手腕在擊球過程中的屈伸變化一目了然。引拍時,上臂內旋,前臂略內旋,手腕作屈和內收,蓄勢待發;迎球時,前臂加速揮出,同時外旋,上臂跟著外旋;觸球一剎那,手腕配合作伸和外展,橫握拍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加力抓緊拍柄,拇指用力向前壓拍,有時甚至可用扣住拍邊的食指協助向上扳動球拍;觸球后,前臂繼續順勢揮動,隨即迅速還原到擊球前的準備姿勢。反手攻球的站位,與正手攻球練習中相似,仍是左腳稍前,右腳稍后。你反手擊球時有出現下面的問題嗎?
常見錯誤如下:
1,左腳在后,右腳在前,而且兩腳的前后距離較大,就算是反手拉沖也沒這么夸張吧?當你站位近臺時,這樣的姿勢將不利于照顧全臺和側身。
2,是否覺得擊球的準確性大大降低了?擊球點偏離身體左側太遠了。注意隨時移動步法,以保持來球與身體間恰當的相對位置。
3,現在可不是讓你練習反手掛弧圈哦,引拍的起始位置那么低干嘛?整個迎球動作在縱向上的幅度過大,勢必會削弱擊球時向前的發力,也難以真正摩擦住球,反而容易漏球。
4,胳膊感到有勁使不上嗎?擊球時肘部先向前動,致使大臂與前臂之間在觸球前缺乏必要的夾角,手臂顯得僵硬,影響了前臂的發力。
5,抬肘,這幾乎是初學者的頭號問題。如何避免?除了時刻提醒自己對此保持警惕之外,還應注意別讓來球逼住你的中路腋下位置。
6,大臂與身體夾得太緊,引拍時影響大臂內旋和前臂后引,難以發力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