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護擋拆隨著NBA進攻形態的改變而發生了變化。那種拳對拳,肉碰肉式的掩護并不一定是最佳選擇。更為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迫使對方的大個,甚至是其他防守線上的球員去作抉擇。比如,誰去協防?誰去協防協防人?我應不應該離開底角射手去協防持球人或掩護人?回歸到本源,就是讓防守方去做決定。
什么才是一個好的基礎掩護呢?最明顯的,站住位置,雙腳分開比肩略寬。理想狀態下,你因該牢牢地抓住地面,膝蓋略微彎曲,身體正直,讓你的隊友甩開防守人,緊貼著肩過去(肩碰肩)。手既可以放在下面,也可以放在胸口。這就是老派的,充滿身體接觸的掩護。
大部分球迷所能想到的好掩護就是:把防守球員擋在后面,這樣,持球球員就可以來一個美如畫式的投籃或突破。
但問題來了:你并不總是想擋住防守球員。有時候,你希望迫使對方的小個去擠過掩護,讓剩下的人來協防。比起一個低效的中投,你更想要一個突破,造殺傷,給外切的隊友或者突分一個空位三分球。為了效率,你懂的。
底部掩護擋拆
德安東尼的“7秒進攻”就是基于這種掩護。一般的掩護,你總是直直地設立在持球者防守人的肩部和髖部上,即垂直呈90度。而這一次,你要在防守球員的底部呈45度設立掩護。記住,要把掩護設立在臀部而不是髖部。
為什么要這樣?因為這樣的角度迫使防守人除了從上方擠過,別無選擇。而你既可以制造足夠的掩護去延阻防守球員,同時,你的順下也變得暢通無阻。
這時候,對方的大個可就慘了,他不得不面臨艱難的選擇:追小個還是縮在后面防?還是去防掩護人順下?亦或是外切跳投?所以啊,記住哥一句話:打擋拆,就是要玩死對方的大個。隨之而來的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其他的四個防守球員不得不也做決定,去輪轉。
最極致的情況,這種底部掩護就算不接觸也能把對手嚇尿。僅僅是一個高位或側翼的擋拆威脅就能逼迫防守人不斷地調整他的位置。這就是巔峰馬里昂和太陽隊的掩護。馬里昂的招牌:碰一下就走式的掩護(touch-and-go screen)。馬良從不與隊手進行“體外全接觸”,但他的掩護或者說掩護的威脅,就能為隊友打開局面。
平面掩護擋拆
剛才說到的底部掩護是呈45度,這次的平面掩護更狠:與防守球員平行,即0度。這又是一個在過去不曾出現的高位擋拆中的掩護體位。在進行有球掩護時,掩護人慢慢地從背后靠近防守人,與對方的臀部平行。防守球員會感覺到有接觸,但他并不知道會從哪邊掩護。同樣地,對方的大個也只能瞎猜持球球員會走哪邊。
再一次,鄧肯又偷偷地走到了防守球員的屁股后面。由于這種神奇的角度,他可以先觀察持球者前進的方向,然后迅速變換自己的掩護方向。而這種掩護也能制造足夠的接觸。隨后,多米諾骨牌效應又開始了。
急轉掩護擋拆
現在的NBA流行一種被稱之為“藍冰”的防守方式(英文為ice或blue,也有稱之為black)。你經常會聽到教練歇斯底里地吶喊:“Ice the pick and roll !!!” 這種防守方式逼迫持球人遠離中路的掩護,持球人的防守者必須卡住持球人的下盤,逼迫他往大個球員提前埋伏好的邊線走。這樣做可以使防守方有效的預判進攻方的意圖,減小威脅。當然隨之出現的就是破解他的方法。
急轉掩護,就是掩護人先假裝要往外側做掩護,然后突然一個變向往內側做掩護,當持球人的防守者沒有卡住持球人的下盤時,這招及其有效。當然,它需要你的持球者又在罰球線附近做文章的能力。
上面講的都是陣地戰的掩護,而下面要說的是快攻中的掩護。這里的快攻并不指禁區到禁區的一條龍服務,而是快進到對方半場,趁對方立足未穩的第二波攻勢。即延遲快攻。
拖后掩護擋拆
當第一波快攻慢下來時,跟在后面的大個就應該慢慢地尋找機會和角度為小個做掩護。通常,大個應該朝籃筐堅決地順下(roll hard)。你不必一定要拿到球,但你會吸引防守,這樣為持球人創造突分給外線的機會。
當然了,如果你往死了地順下的話,有時會有輕松上籃或扣籃的機會。走你:
上步掩護擋拆
上步掩護通常發生在側翼,經常是兩個外線球員參與。一名側翼球員先跑到底角,但球并沒有傳過來。這名球員便從底角回到側翼,他不是去接球,而是去設立掩護。持球者便在邊線與底線穿梭。設立掩護時,掩護人背部朝向底線;掩護完成后,他可以迅速順下接一個短傳或是外切跳投。
看到了吧,這就是現代籃球的掩護藝術。他們伴隨著你的進攻體系,通過人球移動迫使防守方做出兩難的決定。有時,即使沒有完全解放持球球員,也能產生巨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