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撲蝶階段,在這個階段渾身都在
發力,可以說沒有一個確定地發力支點。因此力量十分分散,球拍受力最小。
第二是菜鳥階段,這時多以肩為發力支點,說白了就是掄大臂,看上去很猛,力量發的很大,但是力量的傳導距離過長,球拍的位移距離短,基本上是隨大臂一起揮動,由于經常性的大臂發力,容易肩周炎。
第三階段屬于進階階段,這時學會以肘為支點擊球,懂得用小臂發力,經常性的壓腕殺球,吊球慢弧度大,殺球比較平,基本沒有平抽,接殺很難挑起到對方后場,動作的一致性差,對方很容易判斷意圖。這個階段比較容易產生網球肘和手腕傷。
第四算是高手階段了,多以球拍的手柄為支點,懂得內旋,外旋,內展和外展,動作也有一定的一致性,殺球也有一定的速度和落點。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穩定性較差,不容易控制拍面接觸球的方向。
最后一個階段,也就是第五個階段,稱之為大神階段。以球拍的球桿的中上部分為支點,能輕松的甩腕,也能很好的控制拍面和球接觸的方向,球拍的位移快位移距離短,瞬間加速快。
總體上說的都是很對,只是以肘為支點發力擊球的階段,確實肘部容易受傷,但手腕受傷一般不在這個階段,會要么在第一階段,要么在第四階段,即以球拍的手柄為支點發力。這一階段,如果你手腕的爆發力很強,出球速度和力量都是不容小覷的,隱蔽性相對也比較強。
但畢竟主要使用的是我們的腕部,對高水平對手來說,預判時空還是有的。但到了最后一個階段,就會有不同,因為球拍中桿上的支點在物理上,靜態下完全可以確定和觀察到,但在高速的揮拍中,對手是根本無法確定的,所以這種情況下的出球,隱蔽性最強,也是最容易用手法欺騙對手(二次啟動)的。比如假放真撥,假放真勾,假推真放,假放真推,包括后場的吊殺,滑板等等假動作,都可以取得良好效果。而如果這些動作是用手腕,即以受柄為支點去做,效果一般就要遜色于前者。
從渾身發力到以肩為支點發力,再從肩到肘,從肘到腕(柄),最后是以中桿的平衡點作為支點發力,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羽球水平的高低,發力方式的變化與多樣性,本質上跟出球瞬間的發力支點有直接關系。越靠近拍面的發力支點,越精準,越迅捷,越富于變化,而發力的效果最好,發力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相對于球本身來說,所有的力量都生于此,滅于此。而越是使用靠前的身體部位,越能觸摸,感受到這個點的存在,越能在此實現力量的突破和爆發。這樣看來,那些說貼著球去打,盡量用手指發力去打球的說法真的是這項運動的終極心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