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有點像電腦的運作,需要硬件和軟件的支撐。把技術看作硬件的話,戰術就類似于軟件。而更高層面的,是指揮它們的人腦中的乒乓球意識,它像CPU(中央處理器)決定電腦運算的速度一樣,決定著乒乓球技術和戰術的使用成效,從而體現一個人對乒乓球認識理解的深度。 乒乓球的單項技術有許多種,加上和力量,旋轉,速度,落點,線路等要素的結合,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復合技術,比如擺短,搓長,加力推,減力擋,拉斜線,打直線等等。把它們組合起來,就是戰術。
實戰中,每個人所打的每一分球,哪怕是初學者,都有不同的技術和戰術在里面,只是水平高低和有無意識而已。對方發一個球過來,你是搓,擺,還是推擋,挑打,或者直接側身強攻,這里就有一個技術的多種選擇問題;假設選擇側身攻,是發力沖還是掛起來過渡,是打上升期還是下降期,是攻直線還是斜線,這里又有個戰術的多種選擇問題。可以說,選項很多,每個選項推演下去,又會岔出很多不同變化。在這里,技術是基礎,也是一種死功夫,硬指標。它以時間為代價,要經過長年累月不間斷的反復練習,才能把正確的動作固定下來,在人的大腦皮層形成下意識的條件反射。這樣的訓練在童年時期效果最好,就像騎自行車一樣,一旦學會掌握,便一生擁有。
而戰術呢,是一種打仗的原則和方法。在乒乓球實戰中,它的總原則一定是圍繞打出自己優勢,避開對手長處,壓制對手短處來展開的,要瞄著對手的痛點和軟肋打,讓他難受,失誤,使不上勁。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點更重要,不但限制對方的發揮,還會擾亂對方心態,形成巨大心理壓力。劉國梁就說過,我不管自己舒服不舒服,先讓對方難受再說。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你必須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調動所有技術手段,通過有針對性又有效的戰術組合來實現。
那么,把什么技術和什么技術組合串聯起來,形成什么樣的戰術才是有針對性又有效的呢?這就要靠人的意識的指揮和引領。打球的過程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在技術能力相當的前提下,就比誰的意識更先進,更超前。
這種乒乓球意識的集中體現,一是判斷,對對手實力高低,打法特點和場上形勢的正確判斷,對來球力量,旋轉,落點,節奏的判斷和反應;二是理解,表現在對處理球的有效性,合理性的理解上,懂得當前態勢下處理球的度的把握,是經驗和認識水平的體現;三是應對策略,根據上述判斷和理解,決定技戰術的使用和變化。在高手比賽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急中生智的處理球方式,比如失去重心的救球,貌似重扣的輕抹,巧妙接起擦網球及其它難度很大的球等等,化解了險情,還使對手陷入被動。解說嘉賓指出,這樣的球在訓練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完全是選手良好意識在瞬間的自然反應。
乒乓球的每個來回,都是在人的意識主導下完成的,有的看上去是無意識,下意識的,也是受大腦皮層支配的。這種乒乓球意識,是基于一個人的悟性和經驗所表現出來的對球的認識理解水平,毫不夸張地說,它是看不見的軟實力。乒乓球意識是一個總的概念,可以細分為許多分支,最主要的我以為有以下幾種:
判斷意識
這是乒乓球最基礎的一種意識,也是技戰術水平得以發揮的極為重要的前提和保證。沒有正確的判斷,一切無從談起。實戰中,可以把它分兩個層次。最直接的,它是接球方對來球力量,速度,旋轉,落點等方面要素的一種觀察判斷;更深一層的,還要把對手的站位,重心,能力,習慣打法以及自己上一個回球的情況考慮進去,這樣才能提高判斷的預見性和準確性。
進攻意識
總體來說,進攻一直是乒乓球最主要,最有效的得分手段,練就一板有較大威脅性的弧圈球或扣殺球技術,是重要的前提基礎,但如果有這樣的技術卻缺乏強烈的進攻意識,只等著進攻機會自然出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自己優勢的發揮。
控制意識
它是己方處在主動態勢下對球的一種控制要求。比如正常的一個回球,你準備使用什么技術,把球以什么樣的力量,旋轉,節奏打到對方的什么位置上,這里頭就反映了一種對球的控制意識,就有許多算計和講究,可以說是力量意識,旋轉意識,落點意識,節奏意識,線路意識等等方面的總成。
偽裝意識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打球不能實心眼,要學會隱藏自己真實意圖,有一些迷惑對手,出其不意的招數。比如似右實左的滑板,貌似發力實則輕打的頓挫,發直線奔球的突襲,連續打同一落點的重復球等等。這樣的球在技術上沒有太大難度,關鍵在于能不能把自己偽裝好,讓對方產生錯覺。最常用的要數動作相似,旋轉不同的發球,每個人都會,本質上它也是一種披著偽裝的騙招。
戰術意識
這是乒乓球意識的精髓,分量最重。它可以表現在多個方面,上述的進攻意識,控制意識,偽裝意識以及力量,速度,落點,旋轉等要素意識,都和戰術意識相關聯,都是戰術意識的一種體現。不過,它最直接,最核心的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針對性,二是變化調整。
針對性,就是要有的放矢,根據自身特點和眼前的特定對手,按照“打出自己優勢,避開對手長處,壓制對手短處”的原則,來決定技戰術的使用。沒交過手的,要探明虛實,避實擊虛;交過手的,要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制定預案,貫徹實施。
變化調整,就是既定的戰術打法對對方不起作用的時候,要懂得調整思路,改變策略。《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形,水無常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說,打仗沒有什么固定的戰法和模式,重要的是要懂得相機行事,隨機應變,機動靈活,不拘一格,硬的不行來軟的,正面不行就迂回包抄,切忌固化死板,不知進退,一條道走到黑。
兩個方面,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密不可分又相互關聯,目的就是要揚己長,擊其短,控制局勢,掌握先手。
關于良好戰術意識克敵制勝的例子很多,且看隨手拈來的兩個:
其一:蔡猛在電視直播解說時提到,鄧亞萍因為個子較矮,護臺面積比較小,對方如果把角度打大,左右調動,她打起來就十分吃力,因此一直在琢磨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后來她想到一個辦法,多把球給到對方中路,這樣對方回球的角度就不容易打大,很好解決了問題。
這是針對自身特點制定戰術的案例。把球打到中路,這是個技術問題,人人都做得到,但堅持把球打到中路,就成了一個戰術理念,就能很好地避開自己的短處,我們有幾個人會這樣去想呢?這有點像德國人斯坦門茨為美國某大公司修理大功率電機的例子一樣,他要價1萬美元,只在電機上需要修理的某處畫了一條線。回答質疑時他說,畫那條線值1美元,但知道畫在那里值9999美元。鄧亞萍為自己量身定制的戰術設計其實已經超出個人范疇,對個子不高的選手都是個啟發,也像金子般的彌足珍貴。
其二:徐寅生在回憶錄里談到,正手發球是他的一大特長,但當年在對陣日本選手三木時,卻因彼此熟悉占不到便宜。無奈之下,他改用不太擅長的反手發球,持續把球發到對方反手近網處,三木怎么也接不好。就這么一個小小改變,形勢急轉直下,最終獲得了勝利。
這是戰術調整帶來局勢扭轉的案例。形勢不利時,做出戰術調整人人都會,但要拿出并不擅長的技術,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會這么做。這讓我們看到關鍵時刻的求變意識是多么重要,同時也讓我們知道熟練掌握各項技術有多么重要。如果徐寅生一點也不會發反手球(只會固定發一種球的球友并不少見),顯然就無法制住三木,相反,如果他的反手發球也很嫻熟,是不是優勢會更大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