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點
(1)一樣令人愛不釋手的全掌Boost
對于全掌Boost我已經無數次表達我對他的喜愛,有像Crazy Explosive系列一樣軟彈兼具,舒適無比的。也有像Harden Vol.1,Crazylight Boost相對比較彈,更講究啟動速度的。這一次Crazylight Boost 2018我覺得是承襲上代,在Boost的調整上還是選擇了略偏彈一點的設計,在后掌緩震較為明顯,前掌較薄而更講究啟動速度的情況下,設計成更適合快速后衛所需要的腳感。
也給一些只穿過Ultra Boost的人做參考,籃球鞋的Boost幾乎是不可能會選擇做成UB那么軟彈舒服的腳感。考量到反應速度,Boost的穩定性以及變形等等,一般來說不會把Boost做的那么軟。以往在寫全掌Boost的時候,常常有球友反應覺得籃球系列腳感遠不如UB,這點我倒是覺得廠商的設計思路是正確的。
(2)抓地力很棒
CLB18外底設計非常類似于CLB16,但是不確定今年有沒有做馬牌外底,我手上的全白配色是沒有馬牌外底的,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抓地力表現都非常好,算是沒有給全掌Boost籃球鞋丟臉。在我嘗試過的三種室內場地都沒有發生過打滑的問題,即便有灰塵的情況下都還能發揮的比多數其他球鞋要來的好。
耐磨度方面,目前實戰約8-10小時,但是沒有明顯磨損,橡膠外底似乎還算是經得起摧殘,不過水泥地我就說不準了。但是相較于其他橡皮擦外底的全掌Boost籃球鞋來說,CLB18算是表現相當好。
(3)材質很舒適,包覆也不錯
我覺得CLB18跟16款相比較,基本上緩震都相當不錯,外底抓地力方面也都維持的非常好,但是材質運用上卻稍微有點差異。CLB16有兩種版本,較為高貴的Primeknit版本,我并沒有穿過,但是摸起來是非常舒服,也比較像是一體式內靴,而不是網布版本的半內靴設計。
而我之前所買的網布版本,其實我覺得以籃球鞋來說舒適度也很夠了,但是CLB18的TPU表面涂層搭配網布讓鞋子感覺非常輕盈貼合。動態鞋帶的設計,配上鞋子內非常厚實的襯墊,雖然有點悶,但是保持了很好的舒適度與包覆感。我覺得整體來說舒適性是稍微勝過上代一點點的。
(4)性價比提升
其實我已經忘記之前CLB16的價格,印象中是1199人民幣左右,但是這一雙只要999,無論如何都至少減掉了200或以上的人民幣。雖然性能上我覺得整體來說CLB16要略好一些,但是一分錢一分貨,作為全掌Boost籃球鞋來說我覺得這個價位是非常劃算的。
二、缺點
(1)支撐性略差,些微不跟腳
很遺憾的,舒適的包裹以及輕薄的網布,帶來的反而是較差的支撐性。對于橫向移動多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困擾,CLB18的強大抓地力反而讓我會覺得,在切入變向,對的我也會切入,感覺腳的歪曲比起穿著較為強壯的鞋款,像是CP3XI的時候,要更為明顯。會選擇拿CP3XI來舉例是因為定位都是后衛的中高級款式,我猜兩者應該會有不少人拿來比較。
而在CLB16有的不跟腳問題,這代依然也有,雖然鞋帶綁緊一點可以解決,但是相對于其他球鞋還是無法擺脫略不跟腳的事實。其他方面鞋跟TPU還不錯,防側翻也相當實用,大拇指也可以看見有加厚的材質。但是這些還是無法掩蓋鞋身支撐性較弱的問題,如果是動作很大,變向切入,橫向移動多的打法的球員,那這雙可能會讓你的腳負擔較大。
總結
我覺得CLB系列作為全掌Boost籃球鞋的開山鼻祖,現在又轉型成為定價最便宜的全掌Boost籃球鞋,雖然定位一直在變,但是他卻默默的成為各路先鋒,嘗試各種可能性。雖然他現在并不是Adidas最出色或最受矚目的籃球鞋,但卻非常實用。
雖然他并不完美,但是降價又讓他的價值有所提升,配上本來就很棒的Boost跟抓地力,我覺得在二級市場上他其實有很大的競爭力,我認為最適合他的族群是輕巧型的后衛。我之所以會寫他,也是很多讀者留言說很希望能看到他的評測。CLB18并沒有比CLB16更出色,但是卻有更好的性價比,喜歡低調卻性能良好的籃球鞋的人,我很推薦來試試看。
然后是緩震的Boost + Lightstrike雖然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價錢說實話也不是很貴,但我心里就是一直覺得這么做沒什么必要。而且adidas在定價,定位上感覺又更混亂。高檔的Harden Vol.4與N3XT L3V3L沒有Boost,卻還跟Dame 6一樣配置。Pro Boost有Boost價錢卻很親民,感覺讓我很難摸清楚adidas的套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