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曾經看到K博士說過這樣的話:“我不得承認,測評T-MAC 3對我而言非常困難,因為我很快就感到對這一程序的厭倦。感覺上adidas推出的產品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用同樣的語調來形容Stealth CC應該也不為過。我在測試這雙鞋的時候,是抱著比較復雜的心情。因為下個賽季,adidas的明星們會都換上統一的鞋款,這對其他大牌來說,可能是種悲哀,但對鄧肯來說,或許是一次突破。原來給D-Cool 1的文章起名字叫“清風徐來”,D-Cool 2就叫“清風不止”,而這雙儼然是一二代合體的Stealth CC,就只能是“清風依舊”了。如此看來,這雙有點像1.5的鄧肯三就有點別樣的意味了。其實如果我們不去想這是鄧肯的簽名鞋,那Stealth CC應該可以得到的更高的評價,因為從性能上來看,它顯然是比較出色的。重點是幾處明顯的突破和改良。
籃球鞋上的Clima-Cool技術,一直給人“雞肋”的感覺。此前,我也曾經測試過幾款應用Clima-Cool技術的鞋款,“清風”的感覺并不那么明顯。但Stealth CC顯然在這方面了有比較大的改進,穿上它跑幾步你就能明顯感覺到腳面的涼爽和來自腳底的“清風”,有點像跑鞋般的感覺了。對于即將到來的夏天,這無疑是個大大的優勢。但我也保有疑問,就是可能因為現在的天氣還不那么熱,所以Clima-Cool效果才如此明顯,是否能夠保持還不可知。
看到那個與D-Cool 1如出一轍的外底,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抓地性會不會又很糟糕。幸好,實踐證明,Stealth CC的抓地性還是相當不錯的,只是在縱向的抓地表現上還有瑕疵。另外,中掌的扭轉技術也值得一說,前兩代的扭轉系統表現都不是很好,尤其是一代,Stealth CC就明顯有了改觀,以為本身就比較輕的重量還有良好的扭轉型跟動能,所以我才在適合位置上給了個所有位置的評價。
另外一點比較大的改進是的鞋子的穩定性,一代穩定不好,是因為鞋底滑,二代穩定不好,則是因為中底過厚而鞋幫過軟。Stealth CC在穩定性上做了比較明顯的努力,后跟承托的加大,前掌的加寬,弦外支撐的應用等等。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Stealth CC的中段支撐性能,這也是相對于前作比較大的改進,大面積的硬質材料和前段的支撐條,都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有人可能要問了,難道這不影響的透氣性么?不會,不會。因為Stealth CC的透氣關鍵,在于全網眼材料的鞋舌。
接著要說的,就是Stealth CC的保護性能。一看到腳踝束縛帶基本上就可以斷定腳踝保護肯定不會差,而且這種腳踝代的設計非常方面收起,打球時可以系著,不打球就松著,非常方便。后跟承托作用自然不用說了,鞋幫材料的硬度也起到不小的作用。總之,Stealth CC的腳踝保護時非常不錯的。至于減震方面,adiPRENE+的功能性不會差,唯獨耐久性需要考驗。這里我就不多說了,啟動助力也是不錯的。
最后說一些細節吧,鞋頭的設計有點不太好,看著不怎么勁造。鞋面的材料非常容易起褶,如果你非常在乎美觀,那還是不要考慮這鞋。鞋舌兩側的松緊帶有點松,但至少可以保證鞋舌不跑偏。不建議把鞋帶系到頂,會有點不舒服。束縛帶的內側,寫著的鄧肯本人所得到的成績。
920RMB的價錢應該是要高于這個鞋的性能的表現的,畢竟是明星簽名鞋嘛。不過因為“傳統”的設計,也實在不能讓我給這個明星噱頭多高的分數。總而言之,這是一雙性能還不錯的鞋子,尤其是很適合夏天的穿著,雖然是貴了點,但如果你能承受,也是一個好選擇。
適合場地:所有場地
適合位置:所有位置
關鍵技術:Clima-Cool散熱技術,adiPRENE+減震,Torsion扭轉系統,Non-Marking無痕橡膠大底。
優點:出色的舒適性,卓越的散熱性能,令人滿意的腳踝保護,良好的減震保護和啟動助力,抓地性差強人意,但中掌的扭轉系統非常出色,雖然沒有強烈的包裹感,但支撐性不錯,總體穩定性尚可。
缺點:一成不變的設計,鞋面材料的耐久性差,價格偏高。
購買建議:如果我管這款鞋叫鄧肯1.5大概朋友們都不會反對,從后跟和外底的設計上這顯然就是前兩代鄧肯簽名鞋款的合體嘛。但我們若是拋去鄧肯簽名鞋這個包袱,單純去看性能的話,那Stealth CC還是能夠拿下很高評價的,尤其是適合夏天的透氣性,只是我們又不可能去忽視價格。所以給個3.5的綜合評價。如果你很在乎透氣的好壞,又想找一款比較全能的鞋子,Stealth CC應該會合你的意。這鞋碼數偏大,最好買小半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