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球可以更好地看清對手的擊球,對來球的速度和方向快速做出判斷。
一般而言,映在人眼視網膜上的圖像,只有中心部分能分辨清楚,這叫分辨視域,約15度。(辨別字的視線角度為10度~20度,辨別字母的視線角度為5度~30 度),超出此視線范圍,事物趨于消失。對手在底線附近,要看清其擊球動作,就需要將對手的影像落實到就這有限的分辨視域。
追蹤來球的運動軌跡,對球速,球的旋轉和落點做成判斷從而做出合理的擊球選擇。而對手在底線移動時就不需要緊盯著了,只需用有效視域甚至余光就能做出位置判斷。(從十幾度到30度之間則稱為有效視域,能立刻看清物體的存在和有什么動作。還不到需要轉動頭部才能辨別清楚的程度,分辨能力已經下降了。超過水平方向視野角30度的周邊部分稱為誘導視野,俗稱眼睛的余光。能感覺到物體的存在或有動作出現,不能看清楚是什么物體或什么動作)
研究表明人眼的水平視角約為160度,垂直視角更小約為120-130度,分辨視域也更小。這就要求在移動時避免身體有大的起伏。優秀的球員移動時身體重心基本保持在同一高度,大幅度的上下跳躍不僅會使視線變得跳躍模糊,對體能也是無謂地消耗。
有的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對手的球快了,盯球根本來不及。
錯誤的盯球會導致適得其反的后果。在對手擊球特別是發球時,給你的盯球時間是很短的,長時間的盯球或是有意識地去分析來球,反應速度就會變慢很多,容易出現失誤。《網球的內心游戲》告訴我們人的潛意識的自我是非常強大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看清楚球,潛意識自我就會合理調動各身體部位朝著想要的擊球效果做動作。就像人跑步一樣,心理想的是速度要快,不可能是抬左腳抬右腳,這樣具體的動作。
費德勒在擊球時保持頭部固定,將擊球區域控制在辨析區域。雖然研究表明在擊球瞬間是不不清楚球的,而這最后一道模糊球影往往對最后的出手和隨揮的選擇起到微妙的幫助。
擊球時過早地將視線朝向目標區域,不僅不會提高擊球的準確性,反而會影響對來就的感知和擊球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