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膠借轉能力強,對方拉的球越轉,長膠防過去的球就越轉,這也就是直拍長膠打法十之七八樂于打控制防守的原因。
我是直拍長膠,經常和不同風格的長膠球友接觸,產生了一些心得。我認為,不論反膠,正膠還是長膠打法,善于或不善于對付長膠,標志是在發力進攻時,長膠防過來的球由于具備下沉特點,再攻會不會下網。如經常下網,就表明對付長膠還欠火候。一般欲突破長膠的防線,有以下幾個途徑:
1,對付長膠,不攻則罷,要攻就要攻死,也就是追求一板過。這種兇狠型打法的缺點對功力不足者來說有可能只是一廂情愿。
2,先連續輕拉,待出現機會再發力進攻,這種兇穩結合的打法對付習慣打控制防守的長膠選手頗為適合。缺點是連續拉可能正中長膠下懷,因為長膠善于打相持,可以交替使用多種方法,使回球出現變化。如對這種變化不適應,反而于己方不利。
3,先中等力度攻一板,待長膠回過來,搓一板,搓出下旋球,長膠如再將球擋過來,是微上旋,可以直接扣殺。如無機會,可重復上述步驟。缺點是搓一板回出下旋球,要看長膠方臨場怎樣處置。如果長膠繼續采取較保守的方法回擊,是最理想的,但很多長膠手善于反手用拱的方法進攻下旋球,甚至可以采取彈,拉的方法進攻,這是需要考慮的。
有一次電視轉播了直拍長膠打法的國手陳晴的比賽,我發現凡是陳晴擋的球,對手都在繼續攻,凡是磕的球,對手都用搓回接,很有規律。磕過來的球比擋的下旋更強烈,甚至用搓或擋時仍存在下網的可能,要注意拍形的調整。
4,發力進攻,長膠防過來,再攻時在上一板進攻的基礎上略增加向上提拉的成分,也就是一板比一板更注重摩擦球,如能發力拉5板以上不失誤,就表明掌握了突破長膠防線的方法。連續拉長膠防過來的球對基本功要求很高,就是優秀選手一段時間如果與長膠接觸過少也有適應不了的例子。
張怡寧在國家隊有“削球的終結者”之稱,一次她和韓國削球手樸美英交手,張怡寧在拉攻樸美英長膠削過來的球時,下網很多。當時的電視現場評論說張怡寧是知道削球的下旋程度的,但還是想不到樸美英削過來的球的旋轉之強烈。最后張怡寧依靠她的能力艱難勝了這場球。我覺得,電視評論用了“想不到”這個詞,用的非常符合實際。專業的乒乓球運動員,可能有專門的訓練課對付長膠削擋過來的下旋球,即便如此,有時還會“想不到”。多數的業余愛好者沒這個條件。一遇比賽,對長膠防過來的這板球往往看做是明顯的機會,但“想不到”會下網。說到底,原因在于平時交手的都是反貼膠皮,一旦遇上長膠高手,已形成的條件反射會頑固地主宰人的思維,調整起來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