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網球玩家練習網球時,一般花在學習發球上的時間不會少,并且,還得學而時習之。如果多時不玩球了,我們再上場容易感到生疏或吃力的,大概就是發球動作了。特別是其中幾個細節,更需要引起業余玩家們的注意。
我們平常一個人練習發球時,一般都能進區,既有旋轉,球速也理想,這就相當自己讀書時,課余完成作業那樣簡單。而面臨一場小比賽,甚至是有人圍觀的與球友對決時,部分球友便會莫名地緊張起來。那發球動作常常會夸張變形,發出的球不是撞網就是出線,好不容易進區的又是個軟塌塌的棉花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平時過于強調發球的重要性,好像發球就決定了—場網球的輸贏。
而這種心理暗示一到臨場時,就很容易影響到我們的神經,身體的肌肉便從繃緊而變得僵化,這卻是我們發球時常遇到的一大干擾,又是個不為人注意的細節。要克服這種毛病,可以在上場前大膽進行自我心理按摩:這不是職業網球賽,沒有真金白銀等你拿的;業余玩家勝負都是一個好玩……等等,來沖淡其完全不必要的神秘性及神圣性。
同時與之相配合的是,我們可以在發球前要做幾次深呼吸,讓情緒放松,才能保持手臂的放松,才能在發球之中形成鞭打的動作。不但是手臂,手腕也要放松,手腕的轉動是產生拍頭速度與獲得旋轉的關鍵。當然,也有一部分球友的看法是,這是由持拍手小臂外旋獲得的。而我認為,發球時小臂外旋的主要作用,是使迎向網球的拍框旋轉為拍面。此時再加上手腕的扣動,才能產生發球的鞭打之勢,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需注意的細節是,發球時眼睛也必須盯球。但是有的球友發球,將網球向上拋出后,持拍手將球拍迎上擊球時,眼睛并不朝上盯球看,而是過早地將視線落到對方場地那可能的落點上。就是這種以為無關宏旨的移神轉視,就會不知不覺降低你自身的重心,從而影響發球質量。
另外一個細節是,非持拍手向上拋球,其實也是手臂在向上托舉球。球離手后,似乎非持拍手的任務便完成了,很多球友立刻就將手臂放下來。豈不知這樣一來,恰恰對沖了此時持拍手向上向前的揮動力度,讓自己發球的高度和速度都受到影響。所以,我們發球時,等持拍手揮拍帶動同側的肩膀向上,另一側高舉的非持拍手同時放下最適合。
最后是看看發球后,自己是否至少有一只腳進入底線。否則,就表明你身體還沒有完全發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