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原則:保持一定間距
在進攻中,一般有這么幾種情況:第一,強側三人弱側二人;第二,強側二人弱側三人;第三,強側一人弱側四人(很少用)。不管是何種情況,處于弱側的球員都要不停的移動避免成為旁觀者,并做好轉移球的準備。換句話說,五名隊員之間一定要保持一定的間距,而這個間距最好是不停的移動且距離不變的。
保持適當的間距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傳球安全,二是可以為持球者留出空間。一般的,間距最好是4.5米。傳球距離超過4.5米時,球在空中停留時間過長容易被斷,而傳球距離小于4.5米時,接球的難度就會增大。對于一對一進攻能力出眾的球員來說,4.5米的間距足以讓他自如的做各種進攻動作,并將對手協防的威脅降到最低,甚至當他停球后,還可以輕松的將球傳給拉空的隊友。
第二大原則:三角進攻站位
三角戰術體系因為90年代的公牛與近十年內的湖人而為世人所稱道,人們也記住了特克斯-溫特。實際上,早在USC大學的教練員薩姆-貝里就已經將三角戰術引入到了比賽之中。在三角進攻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之前,很多教練便已經意識到,較兩人落同側而言,三角形站位可以增加第三個接球點,從而創造出更好的傳球角度和得分機會,因此,三角站位出現在任何戰術體系之下。
三個人同時到位的固定三角進攻戰術是毫無價值的。然而,如果球在邊位,低位隊員擺脫防守接球,邊位隊員在考慮是否傳球給低位隊員的同時,另外一名隊員到達強側高位,這樣傳球者就有了兩種傳球的選擇:如果低位的隊員擺脫了防守,則可以傳到內線;如果迫于內線的防守壓力,沒有把球傳給低位的隊員,他便會很自然的選擇傳給高位的隊員。要知道,如果高位隊員僅僅是死板的站在那里,是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接球機會的。
在進攻的過程中,由于對手防守的不斷變化,強側的三角陣型會不斷的形成,改變,再形成,比方說,當弱側的后衛被防死后,弱側的前鋒要快速到高位接球,這樣就會形成新的三角站位,從而為被嚴防的后衛提供一個反跑上籃的傳球機會。也正是因為三角站位的不斷變化,賽場上的球員就必須學會根據防守情況不斷的調整和創造出新的三角陣型,以獲得更多的進攻機會。
第三大原則:縱向穿插跑動
球場上,隊員要不斷的縱向穿插跑動以拉開場上位置和保持位置平衡。一般來說,縱切是發起進攻的最好方式,比如我們熟悉的“UCLA式切入”,在UCLA式切入配合中,后衛傳球給邊位的前鋒后,利用中鋒做高位掩護切入籃下,然后接前鋒的回傳球上籃。
實際上,在設計進攻戰術時,要做很多切入方式,比方說當球傳到高位時,后衛要果斷的切入,這就要求內線隊員要不斷的吸引防守,使外線隊員獲得空位,倘若防守并不回收,那么就可以將球交到內線進攻。然而,我們經常會看到戰術設計或者球員意識存在問題,使得隊員的切入時機不對,比如在持球者沒有做好傳球準備時就切入,或者是切入內線后沒有很好的接球機會等等,這些徒勞的切入要避免。空切必須是戰術的一部分,傳球給切入隊員是持球隊員進攻的選擇之一,因此,切入的時機要適當方才能成功,錯誤的切入毫無意義,而且會打斷進攻的連續性。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兩種切入是非常重要的:強側縱切和穿過罰球區橫切。
另外,所有的切入都要有擺脫的假動作,與目的地要成直角,要使防守者產生方向錯覺,而且當球員空切改變跑動方向時,必須伴有加速的變化,以使擺脫的機會更大。
第四大原則:傳球
一個球隊多傳球會比多運球創造出更高的命中率。傳球比運球的速度更快,因此,可以造成進攻領先防守的快攻。當防守方已經落位,那么隊員們之間快而不亂的傳球和跑動是形成前場進攻戰術非常重要的環節,任何遲疑都會給防守方以調整的機會。運球是很難使對手失去有利位置的,而傳球卻可以打亂防守陣型。
在進攻中僅通過一次傳球就成功的情況很少,當對手阻截了一個進攻后,應該立刻將球轉移給三角中的另一個位置,或者轉移到弱側重新組織。一般來說,七成的進攻得分應該來自于傳球而不是運球,而且這一比例越高越說明球隊運轉合理,高效。
第五大原則:強,弱側進攻的平衡分布
平衡對任何事物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籃球也不例外。為了使進攻達到平衡,必須有高效的弱側行動,這基于兩個理由:一是為牽制對手從而為強側創造機會;二是在弱側創造出新的進攻機會,這也需要通過傳球來實現。
弱側隊員如果變的松懈,那就會給他們的防守者提供到強側協防的機會。相反,他們積極跑動,掩護,就可以牽制住防守注意力,減少弱側防守者對強側的協防,同時還可以使弱側的內線球員有更多的機會搶占籃下有利位置搶到籃板球或者投籃。
當強側沒有進攻機會時,球應當回傳給后衛或者轉移到高位,弱側應該準備立刻進攻,于是,新的強弱側進攻便在瞬間形成。
第六大原則:彈性
在賽場上,不同的對手有不同的防守風格,因此,一個成功的進攻體系是:必須根據防守的變換有針對的調整進攻。固定的陣型,機械的進攻是最容易被遏制的。要給隊員一定的自由去改變固定的進攻陣型,增加球隊進攻的靈活性和不可預料性,這樣才能在整個賽季有效的瓦解各種各樣對手的防守。
第七大原則:磨合
建立一支協同作戰的球隊是所有進攻戰術體系的最終目標,而這個目標要通過長期的訓練和比賽的磨合來實現。磨合的目的有三個方面:第一,讓隊員諳熟戰術體系的所有環節;第二,隊員之間需要彼此熟知對方的技術特點;第三,遇到突發問題時能夠冷靜的處理。另外,磨合也應當包含球場下隊員之間的友誼,因為和諧,友愛的場外關系是比賽獲勝的先決條件。
第八大原則:公平的進攻機會
大多數球隊都會有一到兩名很有天賦的球員,他們可以在進攻中隨意投籃得分,而其他隊員則需要在遠離防守壓力的位置投籃或者上籃。對于一支球隊來說,這兩種類型的球員缺一不可。
只將球交由少數天才球員投籃而將其他隊員排除在外的進攻戰術是不利于球隊的發展的。這樣的進攻意圖選擇面狹窄,容易被對手察覺并被對手防死。相反,在進攻戰術中,每名隊員的進攻機會都是比較公平的分布在進攻戰術的各個環節上,這樣的進攻才是最難被阻止的。
這并不意味著在一場比賽中所有隊員都會得到相同的分數,它的真正意義是場上的每名隊員都要參與到進攻中去。盡管一名隊員的貢獻有可能只是傳球,切入,掩護等等,但是他卻為其他隊員的高效得分創造了最好的時機,而且他也必須在球隊需要得分的時候主動去得分。
全隊都參與進攻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夠改善球的轉移,創造出更多的投籃機會。當隊員把自己當成球隊在場上的主要棟梁時,在每一次獲得球時才能意識到他的表現會對球隊產生深遠影響,這會加快其傳球的速度,切入的果斷性,為隊友掩護的堅決性。總之,當球員感受到自己在進攻中的重要性時,他才會努力的幫助球隊抓住任何一次得分的機會,而不是只作為球星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