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優秀選手之間的比賽,采取從正手突破的戰術十分普遍,只要一方站位反手位準備側身使用正手,另一方就每每攻其正手位,調動被攻方大范圍跑動,致其失誤。
從正手突破,從反手突破,從中路突破,都是乒乓球常用的線路。從正手突破,就是從對方的正手位尋找突破口。直接攻對方的正手位,是從正手突破;先打對方的反手位,將其調動至球臺的一側,而后攻對方的正手位,也是從正手突破。從正手突破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使用較少,原因在于正手攻有足夠的揮拍空間,能充分利用轉腰的力量,威脅大,少給對方正手是許多乒乓球選手持有的理念。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球場上的情況有了變化,運動員防守和對拉的能力比之前提高了很多,敢不敢將球打到對方的正手,敢不敢從對方的正手突破,成為衡量一個乒乓球選手水平高低的標志。
從正手突破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趨勢,和正手的攻防能力有密切關系。打乒乓球的人,就正手而言,多數是進攻強于反手,但防守弱于反手。正手防守不如反手的原因是正手擊球手臂要做外伸的動作,如果來球速度快角度大,步法不到位,倉促中被迫伸胳膊去夠球,失誤就難以避免。為什么反手防守相對好呢?這是因為擊球部位經常位于胸前,擊球動作小,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在等對方的來球,甚至來球正好撞到球拍上而反彈到對方臺面的情況也常出現。無怪乎王勵勤在選膠皮時,正手用的是殺傷力大的,而反手是選利于防守的。由此可見,發力攻對方正手,是在對方防守方面的薄弱環節處下手,乒乓球選手從理論上明白這一點,至為重要。
在優秀運動員中,李曉霞是深諳從正手突破理念的典范。如2016年里約奧運亞洲預選賽第一階段女單決賽,她與左手執拍的石川佳純對陣,時不時發力攻石川佳純的正手位大角度,尤其使用反手攻斜線居多,十分奏效,在4﹕0的大勝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些選手不能在比賽中多運用從正手突破的戰術,原因一是認識不到位;二是如果兩個右手比賽,從正手突破的最佳做法是在反手位用反手攻直線,或側身用正手攻直線,攻直線比攻斜線要難,但出于加大威脅的考慮,平時練習使用不可偏廢。當然,攻對方正手有一個時機選擇的問題。對方如果有準備,等在那里準備打回頭,有可能于己不利。
總之,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從對方正手突破,要力求做到3點:1,出其不意;2,追求角度;3,有足夠的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