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球從握拍上來看有直拍削球和橫拍削球之分,我國最早只有直拍削球。早期的直拍選手有上海的容德能,歐陽維,五十年代有廣東的姜永寧,都是當時全國有名的人物。但總的說來,那時打削球的人還是比較少的。當我國運動員初登世界兵壇時,首先遇到的是大量的歐洲運動員,他們橫握球拍,具有高水平的削球技術。
為了攻破歐洲的削球關,我國在五十年代中期就開始注意學習和培養歐洲橫握球拍的削球打法;到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已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削球運動員,為我國奪取世界冠軍起了重大的作用。之后,我國削球運動員不滿足于歐洲加轉和穩健的削球,并從我國快攻運動員搞轉與不轉的發球中得到啟發,出現了以王志良為代表的橫拍主動搞轉與不轉的削球。與此同時,我國直拍運動員中又出現了使用長齒膠皮打削球的選手。由于長膠具有與一般膠皮不同的性能,使削球的旋轉變化又有了新的發展。
其后,橫拍女選手林意卿,鄭敏之也在原來使用正膠進行削球的基礎上,改用一面長膠,一面短膠(或反膠)去削球,從而又出現了使用兩面不同性能球拍的新打法。
進入七十年代以來,由于歐洲弧圈技術的發展,曾一度使以削為主的選手遇到了較大的困難。但我國運動員勇于實踐,敢爭創新,利用球拍兩面不同性能的特點,創造了倒拍發球,削球和搓球技術。
然而,乒乓球技術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我國削球選手的倒拍發球,削球,搓球技術,經過近年來攻球選手及弧圍選手的反復實踐,他們在適應旋轉變化能力方面已有很大的提高。面對這種新的形勢,我國削球選手一方面要注意不斷探索和創造新技術,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努力提高削球的技術水平,特別是要在對付弧圈球方面下苦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把削球技術推向更高的水平。
削球技術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兩點:第一是它的穩健性,第二是它的積極性。削球的穩健性主要表現在它站位離臺比較遠,較多地在來球的下降期擊球。這樣就使得自己有比較充裕的準備時間,同時由于來球的速度,旋轉在下降期已減弱,因而也就比較容易回擊。朗球的積極性主要表現在它的旋轉變化和落點變化上,運用加轉與不轉的削球結合左,右,長,短的落點變化,常會使對方難以攻擊,造成被動或失誤。
小結:我認為在弧國球沒有出現之前,人們注意發揮制球的穩健性方面多于積極性方面。那時采用穩守打法的比較多,攻勢較弱,旋轉變化也較少。自從弧圓球打法出現以后,單純的穩制已顯得越來越被動,只有在加強削球下旋的基礎上去搞旋轉交化和落點變化,才能在比賽中獲得更多的主動,這實際上把削球的積極性方面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