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接觸乒乓球,每天都在指導孩子練球,我個人的觀點,首先要認清自己的能力,然后去虛心學習,如嘗盡百花的蜜蜂,采眾家之長,這才有利于基礎教練的成長。
說句實在話,初識濕父,基于我對乒乓球的研究與理解,我真得感覺自己高人一等,即使也在拜師學藝,但從來沒太相信自己的師傅,反而自己太有主見,認為自己懂得太多。直到我真正的理解了乒乓球,我才發現,乒乓球的內涵與魅力。一句話,乒乓球是世界的,不是某一個人的。這話有來頭,也是源于我對中國乒聯限制外籍球員參賽的一點小看法。看看美國的NBA,外籍球員打主力,奪MVP,會影響它的魅力嗎?反而,不斷提升著NBA的品牌價值,成為全世界的籃球殿堂。NBA可以,為什么乒超聯賽不可以。海納百川,才能有容乃大。中國難以打造籃球的NBA,也很難打造足球的NBA,卻可以打造乒乓球的NBA。我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基礎教練,但我深知,乒乓球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
之所以發這些感慨,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小縣城,教乒乓球的地方卻不在少數,大家雖然都熟識,卻也有著同行是冤家的觀念,其結果是, 我們市乒乓球水平始終沒能有所提升,我在盡我所能,努力和每一位教練交際,完全抱著學習心態(雖然比教學效果,大有不服之心),不斷學習,總結,收獲頗豐。我發現,每個經常教孩子的教練,教法的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們都有多年教學的一些心得,拋開他們個人自身水平的高低不談,教學水平高低難分伯仲。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教學研討,交流后的一點心得。我算是班門弄斧。但是感觸很深。
今日見某教練訓練學員全臺不定點擺速,觀戰一會,體會頗多,難掩心中想法,太過于注重發力了,以至于連續性差,上臺率不高。靈光閃現,馬上對發力有更深的感悟。能發力擊球估計是每個乒乓球愛好者的練習目的,最終效果如何不談,都急于發力,想盡快發力,這是人之常情。結果呢,往往事與愿違。初學者急于發力,養成了大臂和手腕打球的壞習慣。小學員急需于發力,造成動僵硬,連續性差的不足。所以,我說,發力不要急,初學者也好,小學員也罷,不必太急于去發力,雖然一次的發力讓你心曠神怡,但乒乓球運動是連續不斷地高質量進攻與防守,僅有一板是不行的。練習的目的是為了永久地提高。學球的目的是為了以后的發展。乒乓球的技術含量是相當高的,想盡快發力,明顯是急于求成的表現,雖然能立竿見影,卻忽略了乒乓球技術的可塑性與連續性。
然后接著說擺速練習,我個人認為,太過強調發力,勢必會造成胳膊發力過多,身體帶動較少的結果,擺速的關鍵是身體地帶動,而不是胳膊地揮動。練習時,發力在六七成就可以,多體會步伐的到位和身體的帶動,那才是練擺速的最高境界。不僅擺速是這樣,其實,乒乓球其它技術也是這樣,初學者,不要急于發力,多體會身體地協調,多體會用身體打球才是關鍵,在這些基礎上,再去體會發力也不遲。發力越早,越難成長。乒乓球雖小,還需細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