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亞洲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團體決賽上,面對張繼科,日本大島佑哉憑借下旋發球(含側旋球)居然在一局之中連獲七分,震驚乒壇。
盡管繼科有傷病,訓練,心理特點和競技狀態等因素的影響,但接連吃球昭示,大島佑哉極強烈下旋發球,應該引起中國乒乓界的高度重視。
一,大島佑哉下砍式的發球特點
1.下砍式發球可以更轉
大島佑哉的發球屬于下砍式發球,這種發球與第一種相比,盡管借球的下落之力稍小,但人體卻能更好地發力,也就可以發出更轉的下旋。
2.下砍式發球可短可長
第二種發球與第一種發球比較,其BC間的距離較長。但只要控制好AB的間距及第一落點B在球臺上的位置,即可控制發球的長與短,既能急長下旋,也能強轉不出臺。
3.下砍式發球可發轉不轉
下砍式發球,由于板型更多地面向前方,也就能夠更好地控制撞擊的力度,也就能夠較容易地發出轉或不轉,其瞬間的多撞或少撞,對手很難看清,迷惑性也就更強。
二,大島佑哉下砍式發球的關鍵點
1.避免冒高
由于第二種發球向下的力量較大,所以球的彈跳會更高,這就需要注意擊球點A要盡可能地低,且第一落點B要盡可能地靠近球臺端線,使最高點位于本方球臺上。
2.避免出臺
第二種發球,第一落點和第二落點間的間距BC較長,故容易出臺,這就需要控制好第一落點B并更多地摩擦球,使球下旋度更高,前行阻力更大,“回旋力”更強。
松平健太和丁寧的下蹲砍式發球,若省略去其側旋,與大島佑哉一樣,均屬于下砍式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