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假設一個人的技術水平不是十全十美的,則必須有所側重,即有長有短。長與短的選擇,更多結合先天生理體能因素,但也不排除后天性格上的喜好所致。那么,自己的長與短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呢,要多思考。多思考,才能多進步。
有一個小發現,預判球不僅僅是直線還是斜線,不僅僅是落點近還是落點遠,球飛行的弧線也很重要。比如飛到你反手后場的球,如果是低弧線,你就可以早早伸手用反手抽擋,如果發現是高弧線,你就應該啟動瞬間側身移動用頭頂球去處理。
我發現一個年齡比較大的人,出球真的是硬橋硬馬,即使馬步軟點,但橋依然是很硬的。我覺得硬是一種技術,是一種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種意識。自己在這方面的意識比較差,或者說比較片面,因為我更多選擇的是“柔”的處理方式,切啊,吊啊,勾啊……好偷懶,總想迂回,不戰而勝之,其實在同等實力的對抗中,這是很不現實的。只有在硬橋硬馬的大前提下,你的小動作才會有效果,才會有節奏,否則,就是自取滅亡。
硬橋硬馬固然是好,但需要你能力強,自身的消耗也大。球速當然是越快越好,但球速快,揮拍要快,揮拍要快,蹬地力量要大,腰腹轉體發力要快,體能消耗自然也大。如果不想消耗大,還想成績好,就必須練好手上功夫和移動步伐,當然最關鍵是預判和啟動這兩個環節。
總以為自己的小球已經很好了,卻見到一個小球比我還好的人,才明白原來技上有技,人上有人。所以要繼續苦練小球,爭取首先就此方面孤獨求敗。仔細想想,小球的功夫真是深如淵海。好比是天空,變化無窮,無窮無盡。而后場的球仿佛只是大地,厚德載物,卻是有所局限的,何況跟一個人的體能,年齡有直接關系。但小球不然,你即使耋耄之人,有一首好的網前小球技術,依然可以宥敵于方寸之間。
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就羽毛球技術能力去說,如果技術動作,技術框架沒有什么大問題,倘若再能吃得苦中苦,那么在實戰過程中你自然就能舉重若輕,探囊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