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華執教中國乒乓球隊的時候,有過一個預見:未來的乒乓球技術,競爭的焦點不再是下旋球,而是上旋球。預見真的成為現實。今天的乒乓球技術,確實是上旋球打天下。再沉的下旋球,都沒有用,且不說你凡是出臺,100%都會被拉起,即使臺內的下旋球,只需手腕一抖,同樣也會被擰拉起來。
所以說,誰打下旋球,誰被動。還有一點,就是直板橫打技術,在橫拍突起的年代,不知道是誰預見其是直板獲得重新的唯一關鍵性技術,看看今天的直板,幾乎沒有人是不熟練掌握這一技術的。
這讓我想到了羽毛球,想到了羽毛球的發展。很多人都知道的,步伐至少在90年代之后有了很大改變,最直接的就是過去多用并步,現在則多用交叉步,或者說行走步。這種步子更接近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生理習慣,很自由,很放松,只要節奏感好,啟動快,所有的位置你都可以來去自由。還有一點,就是過去大多是先轉身,再移動,現在則多為先移動,準備擊球時再瞬間轉身。或者說,邊移動邊轉身。
我看到的最大的一個改變是,過去的羽毛球技術非常強調架拍,對方一出球,甚至還沒有出球,拍子就架得高高的。現在則大為不同,自己擊球之后,拍子是完全放松下來的,很多運動員甚至連肩都放松下來,直到對方擊球之時,才慢慢提肩移動,移動到位后再舉拍,引拍和揮拍擊球一氣呵成。
這種節奏感真是非常瀟灑和美好。最典型的運動員是何冰嬌和山口茜。我發現國家隊現在的不少小運動員也有這樣的習慣,看來這是一種趨勢和逐步成熟的技術變化。林丹李宗偉們其實對架拍這一技術的變化已經做了部分嘗試,但國際一線女單似乎還是沿用原來早早架拍的習慣,甚至包括香港的和魏楠也是老式架拍。
我思考這種架拍最大的不好就是在未擊球之前先讓肌肉哪怕是很小程度的緊張了起來,即開始使用肌肉。拍面更是早早進入對方球員的視野和腦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從高效經濟科學的角度思考,我認為未來羽毛球技術發展的方向,只能是身體在未擊球之前和擊球之后最多最大可能的放松,甚至理論上達到零做功的狀態。
這種狀態身體放松了,腦力也許會更加集中的做形勢判斷和最佳的出球選擇,也利于對球勢的整體布局和預判。即無論是手法和步伐將會變得越來越簡易或更接近人類自然生活的狀態,“簡約而不簡單”,今天所謂的無論后場還是前場的架拍在將來也許蕩然不存了。
更具體到球場上,步伐將更加生活化,跑步,散步,跳躍的方式將更多,更多樣化。手法將更加多樣化,尤其是中前場,將作為手法表現表演的主要陣地。高球不再是主要的爭奪方式,控制性球將更加靈活多變,被動球將更多的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至于握拍不用說,將更加靈活多變,不再局限于今天這樣正反手兩種主要的方式。天馬行空,為所欲為,讓運動員充分釋放自己的靈性和腦力。在核心框架科學合理的基礎之上,不拘一格,不再會有那么多條條框框。最本質上說,讓羽毛球這種運動從來自娛樂再回歸到娛樂上去,從來自個性群體再回歸到個性群體。競技性日趨弱化,娛樂性則越來越強。
總之,單純性的,直接的進攻方式將會減少,所有的進攻都會更具有策略和戰術性。因為現在這種進攻方式將被越來越穩健的防守瓦解。將更注重進攻的后續手段。控制性回球將會更有思想和靈感,令人眼花繚亂。因為彼此技術的精細化,所謂的被動球會被更多新創的手法和線路從容化解。尤其是反手技術及其使用率,比當年完全徹底的不能同日而語,甚至成為衡量所有頂級選手的主要技術參數。
羽毛球技術發展趨勢:能力球人數會越來越少,技術流將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