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擋”是練習“拱磕”的前提和基礎
我著重說說什么時候學習“拱磕”最好,或者說“擋”練到什么程度才適合練習“拱磕”。
首先,我再羅嗦一句:“擋”并不像有些朋友想得那么簡單,因為有些朋友認為“擋”純粹是一種被動防守的技術,管你來球是什么情況,都可以不加思索地“擋”過去。實際上,真正的“擋”必須結合“輕重”,“長短”,落點控制,力量控制等等。關于“力量控制”這一點有些朋友也許會不好理解,打個比方:如果來球速度很快,沖力很大,為了充分發揮顆粒的作用,我會有意識地往回收點即“減力擋”,而有時來球發飄我感覺很難借上力時我又會有意識加點力即“增力擋”,當然我說的這個“增減”是“微調”動作,否則增減的力量大了,動作也就不能稱之為“擋”了。怎么樣,看了這些,您還敢小瞧“擋”這項技術嗎?您目前具備用好“擋”的良好“手感”嗎?換句話說:同樣是“擋”,不同的人使用就能玩出不同的“境界”。
在知道“擋”的重要性以及要練好“擋”并不容易之后,肯定會有朋友要問了:那我的“擋”要練到什么時候才能進一步練習“拱磕”呢?這個還真不好說,具體情況要因人而異,給個最基本的評價標準吧:90%的成功率吧,也就是說“擋”十個球,您必須保證有9個球的成功率(這不廢話嘛),而且要有一定的質量,否則“擋”過去一個“菜球”,等著“挨打”哪還有啥意義?
2,“拱”和“磕”是“擋”的“改進版”
在這我強調必須要樹立兩個概念:一是“拱磕”是在“擋”的基礎上對動作進行的“改進”;二是動作“改進”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回球的“威力”。
本來想和前幾個帖子一樣畫幾個簡圖對“拱磕”分別講解,但想想還是算了,原因有二:一是既然我再三強調“拱磕”是“擋”的“改進版”,所以擔心有人不仔細看前面的帖子而“急于求成”跳過“擋”直接看“拱磕”;二是我自認為畫來畫去也畫不出啥新花樣,即便畫了也有“依葫蘆畫瓢”之嫌。實際上,如果您真正看懂了長膠“反旋轉”和“擋”之后,下面的文字說明您就會覺得“一目了然”了。
(1)首先說說“拱”
“拱”是對付“下旋”來球的常用技術。前面帖子在講長膠的“反旋轉”時我講到“擋”球時顆粒對順時針(面對簡圖看)來球的作用是“正旋轉”,即回球依然是順時針旋轉,這種順時針回球對于對手而言就成為“上旋球”(當然這個過程中會因為空氣阻力和球臺摩擦的作用使“順時針”的旋轉強度有所減弱,甚至接近“不轉球”)。
而之所以會從“擋”演化為“拱”,原因是:理論上“速度快”的下旋球可以借上力“擋”過去 ,但是一般而言,“下旋”來球落臺后的“前沖速度”和“上旋”來球相比較慢(這一點我在前面的帖子中描述過),再加上長膠膠皮的摩擦系數低,這種情況下來球接觸膠皮后容易“打滑”而下網失誤。原理弄明白之后,改進的辦法也就很簡單了:在“擋”的基礎上發力向前推,保證“不打滑”并充分發揮長膠顆粒的“反旋轉”性能。
在講清楚“拱”的原理之后,我再強調具體使用當中的7個注意事項:
A.和“擋”相比,“拱”更注重自身“主動”發力,因而也更具進攻性;
B.拍型。一般而言拍面垂直球臺,如果來球有點“飄”或速度慢,自己覺得借力有困難時,可稍微后仰;
C.手腕固定。因為我一再強調“拱是從擋演變而來的”,所以和“擋”一樣,“拱”的手腕也必須固定(否則就亂套了)并保持稍“內收”;
D.發力。主要是靠前臂發力,如果過多依靠手腕發力的話,易造成手腕動作不固定;
E.發力方向。一般而言平行向前推,如果來球旋轉非常強的時候可以適當加上向上的力量,即向“前上方”發力,有點像小動作的“拉球”;
F.擊球時機。為了保證成功率,擊球時機一般在來球的“高點期”;
G. 制動。為了充分發揮長膠顆粒的“反旋轉”作用,擊球后應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制動”動作。
(2)其次說說“磕”
現在說說“磕”。“磕”是對付“上旋”來球的常用技術。和“拱”相類似,“磕”也是對“擋”的改進,無非就是在“擋”的基礎上,同樣加上了使用者的“自身主動發力”,從而提高“主動性”并增加回球的“威脅性”。
和前面一樣,我不厭其煩地再講一遍“磕”的原理(要不怎么叫“理論探討”呢):當來球是“逆時針”旋轉時即“上旋球”時,長膠選手“磕”球時長膠顆粒對球體的“正旋轉”作用原理和“擋”完全相同,只是“正旋轉”作用更明顯,回過去的球“逆時針”旋轉更強烈,回球對于對方而言“反旋轉”更強烈,即“下旋”更明顯。
同樣,我就“磕”的具體使用同樣強調7個注意事項:
A.和“擋”相比,“磕”更注重自身“主動”發力,因而也更具進攻性;
B.拍型。一般而言拍面垂直球臺,如果來球有點“飄”或速度慢,自己覺得借力有困難時,可稍微后仰;
C.手腕固定。因為我一再強調“磕是從擋演變而來的”,所以和“擋”一樣,“磕”的手腕也必須固定;
D.發力。主要是靠前臂發力,手腕繃緊并有一定發力,但應注意避免造成手腕動作不固定;
E.發力方向。一般而言是向“前下方”發力,具體“前”多少(即和垂直方向保持多大夾角)應視來球旋轉強弱而調整,一般是來球上旋越強,向“前”越少,而向“下”更多;
F.發力大小。這是衡量“磕”的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到底“多大力”為好?答曰:不大不小,“正合適”才好(說了一句廢話)。按照前面帖子中分析的原理:力量過大,脫板過快,在膠皮顆粒還沒恢復原狀的時候球體已經脫板,這個時候真正對球體發揮作用的是底板而不是膠皮顆粒,自然談不上“反旋轉”;力量過小,因為長膠顆粒的摩擦系數低,造成球體在膠皮上“打滑”,您說連顆粒都沒被“打倒”,還談什么“反旋轉”;
G. 擊球時機。為了借上來球的沖力進而充分充分發揮長膠顆粒的“正旋轉”作用,擊球時機一般在來球的“上升期”。
3,總結
和“擋”相比,“拱”和“磕”注重自身發力,因而也就更具“進攻性”和“威脅性”,是長膠選手擺脫被動局面的主要手段。但是我還是要強調一句:“拱”和“磕”本質上只是對“擋”的“改進”,如果沒有熟練的“擋”,要想用好“拱磕”幾乎就是妄想。
同時,我還是要“啰嗦”一句:“技術貴精不貴多”,倘若您能真正熟練掌握“擋,拱,磕”這三項技術,誰敢說你不是“高手”我都要跟他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