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打球經驗的人往往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網球是靠腿來打的。乍聽不以為然,但隨著對網球了解的逐步深入,你會愈發覺得有道理。網球簡單點來看就是碰撞的藝術,只要能移動到位把每一球打回去,你就是個可怕的對手,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說:技巧是基礎,步伐是關鍵。
如果你看職業選手比賽,不難發現他們往往在對手擊球前便開始移動,這得益于他們出色的球感及超前的預判能力。雖然我們與職業球員相比運動能力有所欠缺,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向他們學習。
2016年底澳大利亞網球協會對網壇職業球員的各種移動速度進行了研究:小德和哈勒普分別榮登速度最快的男女網球運動員;穆雷和科貝爾榮獲平均速度第一……而在平常公認看來速度比較快的費德勒,錦織圭等人只能排在前十左右。可以看出:球員的奔跑能力和其移動速度并沒有直接關聯,好的步伐和精準的預判能力才是球場上快速移動的法寶。
在球場上想要有快速的移動,揮拍與移動的連慣性必不可少。個人認為,拍與拍之間的間隙可以看作一個周期—準備期,移動期,擊球期,復位(有時移動期和擊球期會同時進行)。現在我們來逐個分析一下。
準備期
網球標準的準備動作是面向對手,重心放在前腳掌(切記腳后跟不要著地),膝蓋略微彎曲放松,雙手握住球拍放于胸前,身體重心向前,緊盯來球,做好迎球準備。
移動期
網球移動步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小碎步,墊步,交叉步。這三種步伐各有所長,職業選手一般以墊步或交叉步大距離移動,然后針對來球以小碎步進行精確的調整以找到最舒服的擊球點。對于部分網球愛好者,跑動到位后很多時候沒有用小碎步調整的時間,所以建議來球在一兩個球拍身位時我們直接用小碎步或墊步調整,而對于大角度來球時采用交叉步則是明智之選,交叉步能極大地縮短我們移動距離所需要的時間,但因身體習慣的原因在球場上這種步伐往往容易被忽略。
擊球期
移動到位后,面對來球的高度,深度,旋轉方向,根據自己喜歡的站位(開放式,半開放式,關閉式)做好準備。一般前兩者用于正手擊球,后一種用于反手和切削。有些球友會刻意模仿職業選手的擊球姿勢,但在沒有教練的情況下常會邯鄲學步,且容易令身體受傷,得不償失。其實擊球沒有最正確的站位,所謂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打出自己的風格才是比賽中最重要的,而最佳的擊球方式的形成就需要我們自己在球場上慢慢摸索了。
復位
當擊球結束后立刻恢復到準備姿勢,并根據自己打出球的角度,深度對對方的回球作出預判,并向預判的方向單腳啟動(單腳碎步),腳尖著地,做好迎接下一球的準備。復位最大禁忌便是掉以輕心,認為一拍便能結束對方。這樣的想法是可怕的,網球場上有著無限的可能性,誰知道與你隔網相對的對手能做到何種地步呢?所以不管打出了進攻性多強亦或角度多刁鉆的球,時時刻刻為下一拍做好準備總沒有壞處。
除此之外,還有滑步技巧,多用于前后移動的正反手擊球以及左右遠距離切削救球。向前移動蹬出右腳的同時,再跨出左腳,身體重心向要滑的方向轉移,最后憑借慣性進行滑步,左右滑步切削亦是如此。滑步的要點在于在滑動中保持平衡,技術難度相對較大,而對于場地和球鞋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在業余比賽里基本上很少見到此項技術的運用。
跳繩,繩梯的以及障礙跑動的練習對于步伐的訓練大有裨益,其具體練習方式多種多樣,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翻閱資料,查找視頻進行練習,相信練習一段時間后大家都能感受到職業選手般健步如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