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乒乓球業余愛好者都不太清楚,乒乓球在擊球時應該使用什么樣的力更為適合。在乒乓球比賽中,除了速度外,力度也是比賽中的一個技巧。乒乓球力的形式與分類有許多,到底擊球要用什么力?其實乒乓球擊球時,使用速度力,旋轉力,螺旋力更適合。
平時人們把擊球力分為撞擊(打)與摩擦(摩)兩種力,即法向力與切向力,用以描述擊球速度和旋轉;有時為了表達擊球力的幅度,常說最大力或中等力;有時強調主動或被動用力擊球則稱發力或借力。諸多分類,各有用途。我借助力的最基本單元分類,列出擊球力的三種形式,根據人與球的具體情況及擊球技術需要,隨機適當選擇,以期接近擊球的合理性和協調性。
1.乒乓球力:速度
“力,形之所以奮也”。力源于物質的非均勻。身體發力部位不同,擊球姿態不同,即動力結構不同,發力擊球效果就會不同。力,既是運動的原因,又由運動所決定。質量,加速度,單位時間的動量變化等運動要素都是決定力的要素。這些要素看起來抽象一點,但它們對探討擊球發力則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重心轉移使用身體質量多一些,動量變化就會大;擊球瞬間使用爆發力,加速度加大了,球自然就要快。等等。
眾所周知,力指向球心,正面撞擊,球不轉而過網速度較快;力遠離球心,沿球面摩擦,過網球速較慢,然而球旋轉增強,落臺后則會快沖。
前者力臂為零,力矩為零,所以球不轉;后者力臂增大,力矩增大,因此球旋轉增強。力決定速度,力矩決定旋轉。例如,弧圈球發展到今天的爆沖,發力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眼下“爆沖”崇尚的“側撞擊”,即動力學上的“斜碰撞”。這種發力方式在球與拍傾斜界面的限定條件下,切向速度在非零的接觸面之間,相對運動必然導致摩擦作用,因此才有“撞擊旋轉”之說,擊球時會產生 “噗”的響聲,“爆沖”似乎是變成“撞”弧圈。同理,旋彈球技術也是基于“側撞擊”。撞擊狠,球必爆。旋轉強,球才沖。“爆沖”的實質在于,球之爆,源于法向撞擊力;而球之沖,歸因于切向力矩。
上例分析可知,擊球速度在力,而旋轉在力矩。
2.乒乓球力偶:旋轉
在實際中,力偶的典型例子是汽車司機轉動方向盤。打乒乓球時,力偶與雙腿,雙臂協調發力,與擊球旋轉密切相關。
力偶由兩個力形成,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不共線。它們沒有合力,不能簡化為一個力。力偶的作用完全決定于力偶矩這個自由矢量,所謂自由是因為力偶矩沒有作用點或作用線。只要力偶矩保持不變,力偶可以在作用面內任意轉動和移動;或者同時改變力偶,力臂或作用面平移,力偶矩的作用效應相同。這種特性對調節重心轉移和控制擊球具有重要意義。
太極圖負陰而抱陽的力學解釋,可以應用力偶概念,而力偶的形象代表作,非選擇太極圖莫屬。根據力偶的特性,打球人適當調節自己的技術動作,例如雙腳蹬地,雙膝內扣,雙髖轉動,雙肩配合,雙臂協調等力偶作用,不僅是自己的擊球動作規范舒暢,重要的擊球效果必然是旋轉得以加強。
馬琳最會利用身體變形,使肢體協調性達到極致,許多看似不可能接到的球被他成功回擊;波爾雙腿分開距離比其他人分得都大,即力偶力臂增大,這種獨一無二的拉球形態使他的低弧高吊弧圈球威力無比。原因何在?蓋力偶矩轉動效應大大加強使然也。
誠然,充分發揮力偶矩作用可以加強人體的轉動功能,可以提高球旋轉的角速度,但是它卻不能提高球的前進速度。乒乓球純旋轉的時代早已過去了。今天已進入速度與旋轉結合的時代,那么擊球要應用什么力更有效呢?
3.乒乓球力螺旋:速度和旋轉
上述的力和力偶是力系的兩個基本單元,而一力與一力偶的共線集合稱為力螺旋。例如,用改錐擰螺絲時施加的力螺旋。這是最簡單力系的一般情形,而力和力偶則是特例。力螺旋的特點在于它既能產生旋轉,又能產生速度。
關于力螺旋在乒乓與太極中早有相類似的說法,例如,螺旋線引拍,螺旋線發球,爆沖螺旋球等,還有螺旋力,纏絲勁,輪軸力等等。雖然許多說法不同,但是最簡單力系力螺旋卻在其中。自然界中最典型旋轉與速度的例子莫過于龍卷風,人類制造的螺旋槳飛機和直升機無疑是旋轉與速度的結晶。
能同時產生旋轉與速度的力螺旋早已被人們認識和應用。力螺旋同力與力偶基本力系一樣,在乒乓球運動中會得到關注和應用。
進入大球時代后,速度,旋轉和力量的結合是乒乓球技術發展的主旋律。其中力量是指打球人主動擊球力的大小,其效果反映在球的質量上,而質量的高低主要表現在球的速度和旋轉上。
打球技術說到底是一種發力技術。力是運動的原因,矩是轉動的原因。力螺旋的特點是二者兼而有之。在擊球力的三種進本形式中,力螺旋對于速度與旋轉結合具有獨到優勢,在當今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新潮流技術中發揮重要作用。
力度與速度的結合,是打乒乓球技術的高水平。因此,當我們仍覺得自己乒乓球技術處在下風時,不妨先把乒乓球擊球力度學會應用,然后加強速度練習,也就是一個完善的高水平乒乓球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