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下旋球看似有些“糊弄”,但卻隱藏著不可小覷的進攻能量,不失為業余實戰中的上乘招數。背后擊球的難度系數更大,通常只能在表演賽中才能見到,具有極強的欣賞價值,可以說將“玩”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
“托”的技法在業余球友的實戰中時常被運用,尤其對于顆粒膠打法,“托”與“抬,拱”等技術頗為類似,主要作用是將對方過來的下旋球轉化為不轉或上旋球,以此破壞其下一板銜接,為自己贏得主動。
在直板反膠的技戰術體系中,搓擺技術在近臺過渡中占據很大的比重。特別對于業余選手而言,大多數回合都是從“下旋球”開始。比如己方發出下旋球后,大都會根據對方搓過來的球選擇繼續控制還是直接搶攻。一旦對方第二板搓球的質量很高(線路很長,旋轉很足,不易搶攻),己方的第三扳銜接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此時,如果大家對自己的回搓或搶攻實力沒那么自信的話,不妨選擇用“托下旋”來化解險情。
從技術動作上講,托球主要靠借助對方的力量和下旋。擊球點不用搶得太靠前,一般可以等到來球的下降前期。觸球時的拍形要有一定的后仰幅度(根據對方來球的具體旋轉而定),用以抵消來球的下旋。手腕保持穩定,利用手臂向上發一些力。用反膠托過去的球改變了球的旋轉,弧線較平,球性不如搓出去的“實在”,所以對方往往不容易找點。即使擺好了拉沖動作,也不好對付這種“飄忽”的球。
業余實戰高手有時會把“發球搶托”當做一支“冷箭”,攻敵于不備。比如發完下旋球后,先擺出一副要與對手對搓的架勢。等對方放松警惕或是想搶拉下旋時,突然變搓為托,變下旋為不轉,變斜線為直線。雖然這板球看上去不像主動進攻,但實際得分效果卻絲毫不遜于搶攻一板。正所謂省力又討好,何樂而不為呢?